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活动】 带上“新课标” 感悟“新”变化 ——美术组“新课标”教研沙龙

2022/12/30 10:30:16  阅读:105 发布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准确把握学科新要求,帮助老师们理解、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10月份我校美术组教师开展“带上‘新课标’  感悟‘新’变化”教研沙龙活动,共同解读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主要变化和改革重点。老师们在学习新课标后,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陈华珍老师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习了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有了如下思考:

1.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如教授《家乡的古建筑》一课中结合泉州本地建筑“番仔楼”进行研学调研、导学调查表等多途径让学生探究感知闽南古建筑的造型特点和建筑装饰手法。

2.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四年级上学期美术《乘风破浪》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更注重的是船的造型好看与否,现在在教学中会侧重把美术和科学学科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实践船底用什么材质做,做多大面积的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行驶更平稳,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船的造型进行设计。

郭小红老师认为: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对新理念和目标很认同,但是自我感觉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未能较好的把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王艳丽老师认为:从美术学科来看,新课标里明确提高了艺术学科的比例,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应该看清背后的含义,弄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学。应该构建的是“未来”课堂,而不在是单一的传统课堂。美术课堂不仅要有学科内的深度,也要有学科间的广度。

陈雅玲老师认为:在新课标中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例如:“环保小卫士”单元课程与教学。学生分小组探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分主题,如“树的一生”“海洋的故事”“垃圾分类的故事”综合运用美术、生物学、化学、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等知识,创作绘本、摄影、动画、微电影、戏剧小品等,策划展示方案,进行展示与交流。

郑思雅老师认为: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这主要体现在任务驱动目标的设置上。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景与任务”,旨在通过更多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景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点可以具体体现在设计应用课程当中。当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头脑风暴,学生的思维总是调动不起来,这个时候可以按照新课标设置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进而使学生找到自己的设计思路。

王旭老师指出:尹少淳教授的讲座中曾提到过“艺术的起源‘巫术说’,巫术仪式中所展现出对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需求,便是最早的综合学科。而现代问题的复杂性和大规格,以及对创新的追求,都决定了不能让一个学科单打独斗,必须要有学科融合或跨学科合作。”我们现在的美术老师正是处在这个“大综合”的阶段,我们应该多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共同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因素。

十月份教研沙龙活动,让美术教师心中有课标,提高了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加深了全体美术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对今后教学将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转自:“鲤城区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