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山东省中小学实验精品课遴选活动”喜获佳绩

2022/12/8 11:12:44  阅读:370 发布者: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山东省中小学实验精品课遴选活动,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推送的三节精品课全部获得省二等奖,执教教师分别是:青岛第五十九中毕杰老师、平度市崔家集镇张家坊中学彭生辉老师、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刁翠英老师。本次活动,经各市遴选推荐、专家评审,共评选出山东省中小学实验精品课一等奖72节、二等奖100节、三等奖150节,其中初中物理学科评出一等奖5节,二等奖8节,三等奖11节。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一直重视实验教学,在学科27年研究成果“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下,将各种实验最优化运用,打造优质高效又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立体物理课堂,切实落实核心素养。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

20221128

附:获奖教师及获奖课例简介

获奖课例一:《光的折射》——青岛第五十九中学 毕杰

毕杰,青岛第五十九中学物理教师,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秘书处成员,初中物理新课标9+1研究小组成员。工作中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成绩优异,曾多次获青岛市优课奖;在第十七届全国文化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多次开设过山东省公开课、市南区公开课。多篇论文在国家期刊上发表。辅导学生在山东省初中创新实验中获一等奖,辅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获得青岛市一等奖,辅导学生多次在青岛市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做中学”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大赛一等奖。

毕杰老师获奖课例为《光的折射》一课。本节课整体采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通过叉鱼不成功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项目教学,实现“海市蜃楼”,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物理知识和生活现象紧密联系,在实现项目的过程中,采用“大项目-小项目探究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学会将大的项目,拆分成小项目的方法,采用“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通过光的反射定律以及逆向思考等方法来探究光的折射定律,经过模型的建构、检验和应用,采用“贾思勰:连续缺点-改进探究模式”逐步实现项目(海市蜃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通过实验不仅模拟了海市蜃楼,还熟悉了叉鱼的秘诀,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了自信心。

本节课亮点,在不断的借鉴古人的智慧,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小兵张嘎的红色事迹,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科技少年的事迹,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获奖课例二:《温度》——平度市崔家集镇张家坊 彭生辉

彭生辉,平度张家坊中学物理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举行过平度市公开课,多次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过论文,现担任八年级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彭生辉老师获奖课例《温度》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整体运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结合“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架构,采用了“管仲:并列-对比探究模式”和“蔡伦:缺点-优化探究模式”帮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彭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紧扣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明确,层次结构清晰,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有机融合,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互动参与度高。运用的“青岛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本节课创新点: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的自制温度计,有管长和管短的,管粗和管细的,装有煤油和水的,使用大瓶和小瓶的,液体装满和不装满的,通过“管仲:并列-对比探究模式”让学生找到改进装置的方法,并采用了“蔡伦:缺点-优化探究模式”,从而制作出完美的温度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温度计的结构,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获奖课例三:《生活中的透镜》——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刁翠英

刁翠英,一级教师,2011年毕业后一直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颇有研究。2012-2015年期间出示区优质课和公开课共计5次;2016年出示市公开课;2017年出示市名师开放课。2017年获得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首席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11-2014年担任省级十二五课题《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担任课题负责人,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中获奖;在青岛市第六届初中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刁翠英老师获奖课例是《生活中的透镜》一课。本节课整体采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是并列关系,内容上都包括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照相机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学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从照相机进入比较容易。将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直到半透明纸上出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得出成像特点,接着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成像原理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了解照相机的发展历史,并与化学学科进行融合,介绍胶片记录成像的道理。通过照相机的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学会运用实验、观察、描述、质疑等方法,之后采用“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学习是对这一思路的重复、熟练、深化和拓展。投影仪让学生将凸透镜对准F光源,使像清晰呈现在天花板上,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分析模拟投影仪成像的优点和缺陷,采用“郭守敬:缺点-仪器改进探究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突出亮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操作实验,获得透镜成像特点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小组合作思想,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以学生实验为学习载体,基于学生经验和体验发展学生的物理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在情感上喜欢物理,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探究模拟投影仪成放大倒立实像时,让学生找出其优点和缺陷,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优点是像比物更大,所以我们上课可以使用投影仪,缺陷是成像在天花板上,看起来不方便,进而利用平面镜进行改进,使成像投放到侧面的墙壁上,以方便观察。

转自:“青岛市初中物理微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