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以梦为马,桃李有痕 ——走在力争成为名师的路上

2022/10/19 13:39:10  阅读:308 发布者:

长天敛夏色,风里闻秋声。这些天,气温骤降,道旁树似在一夜之间褪去了葳蕤,显出了干,露出了枝。聂鲁达的诗句就是在这时浮上了心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当年近不惑,当职业之舟已渡过第21个港口,我忍不住问自己:行程至半,盘点收获能有几何?接下来的路,又作何打算呢?

遥想2012年,因为符合“教学效果连续五年优秀”的条件,还因其他一些荣誉,我被评为“临颍县首届名师”,不仅得到了丰厚的奖品——笔记本电脑一台,还和获评的另外30位伙伴一起,巨幅照片挂在了县里主城区的灯杆上,一时风光无限。彼时年轻气盛,觉得名师之“名”莫过于此。

好在后来有机会进城。

从乡镇中学来到颍川学校,接触了更多的人,见识了更多的优秀,也遇到了更激烈的竞争:曾为一节公开课的不足而懊恼到落泪,也曾为零点几分的差距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改进;曾在说课时被一位“小姑娘”同行逼问得哑口无言,也曾被同事对《社戏》匠心独运的设计惊得击节而叹……这样的遗憾与惊喜经历得多了,人反而沉静了:职业之路何其漫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何其厚重,为一时之得而喜和为一时之失而悲都显得肤浅,争取做名师,最终是为了成为“明师”。

心中这份懵懂的认知,在河南师范大学的现场培训中变得明晰。

那是一位名字颇为男性化的女教师的发言。她说,明师,是有德之师,宽厚的爱心和深远的眼界是教师之德;她说,明师,是有志之师,教师要有“育中华英才”之志;她说,做明师要多读书,做明师要躬行实践。这位姓郝的女老师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我如醍醐灌顶。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王茝教授的讲座《丹心育桃李,书香沁人生》。王教授的讲座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展开,对《规范》中的六点要求“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条分缕析,案例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语言幽默风趣又引人深思,一场报告下来,我不仅更清楚地懂得了如何当一名教师,也从教授的展示中领悟到一位好老师的魅力所在:在口才,更在思想;在性格,更在眼界。

往后说,就是跟随中原名师张莉老师进行研修活动了。

因疫情原因,与张老师的接触多为线上,但张老师温厚宽容、孜孜以求的形象早已深入脑海。对研修活动,张老师安排得一丝不苟,从活动时间,到活动要求,一目了然,显见其工作中干练的一面。而当团队中的成员因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没能如期完成时,张老师多的是提醒,其温厚宽容可见一斑。研修期间,张老师引导大家进行读书分享活动,并推荐了《教育是天,语文是地》《我的教育理想》《语文杂话》等七十余本书籍。根据张老师的推荐,我读了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做语文》《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等著作,对这位从重庆綦江县城走出,一直走到北京、走到清澜山的奇女子,我佩服、叹服。她提出的“敢于死在公开课”上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我。这七个字中包含的勇气多么丰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将公开课的恐惧。

我又找了王君老师讲课的视频来看:她讲《老王》,以真情震撼心灵;她讲《我的叔叔于勒》,充满对小人物的悲悯,不,比悲悯更进一层,是理解,是懂得;她讲《陋室铭》,则讲出了刘禹锡敢说敢写、酣畅淋漓的一生,何其痛快……

感谢张莉老师的推荐,阅读和听课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大大的窗,让我知道在成绩之外,做教师当有有更广阔的天地,进而对“名师”的含义有了更广泛的理解:它不仅在于有德、有志、有情怀,不仅在于多读书、多实践,它还是一面旗帜,有指明方向之作用。

 名师可能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学校里老中青结合,比我年长的,自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无须多言;但比我年轻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张口闭口喊“姐”的,常常看你就是她“明天的模样”,所以,当“名师”提振的不仅是自己的精神,也是学校的士气。人人争当名师,学校教学习气日正,教研氛围渐浓,则距离成为名校不远矣。

名师可能还是学生心中的一面旗帜。池莉写《不仅仅是左手》,塑造一位不仅教学有方,而且在生活中几乎无所不能的王老师形象。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王老师身上理解和领会到的道理,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教诲。”老师,是最有可能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的那个人,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被模仿,我们的一颦一笑可能会被留在记忆深处,我们的一课一析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某个人或某些人一生。所以,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当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老师,当名师!

以上,既是我参加培训和研修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我申请成为名师培育对象时潜意识中的理由。

这种收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

首先,我不再那么惧怕上公开课。六月中旬,漯河市初中语文学科工作室要举行研修活动,我们的十人小组要准备两节课。定谁讲课的时候,像我们这些“大龄”老师,按惯例是不予考虑的——机会要“让”给年轻人嘛!后来阴差阳错,竟然派了一个给我。要搁以前,我一定双手摇得拨浪鼓一样:“不行不行,我不行的。”不是谦虚啊,是真的担心:备课不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怎么办?作业设计还要分层,怎么分?反正,拦路虎一堆堆,课先没讲了,人就瘪了。但这次,我坦然接受下来:不就是讲一节课吗,不就是同课异构吗,有什么呀?王君老师都说了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好好备课!

其次,我逐渐打开了自己备课的思路,不再就课备课,而是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开始关注社会,放眼时代。七月份,语文课本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学习是《我的语文生活》,在了解了招牌中的语文、广告中的语文后,我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疫情,从援助物质外包装的寄语为切入点,感受国与国之间的援助,品味城与城之间的相帮,领悟了文字背后的力量,培养了文化自信,并勉励同学用努力成就自己,用实力奉献国家,最后我用一则寄语结束课堂:人生为一大事来,不做大事不开怀。七六学子当发愤,我辈岂是蓬蒿人。

第三,我开始关注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参加名师培育对象的培训之后,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王君老师和尹东老师举办的语文湿地活动,上面有二十余节课;第三节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钉钉平台推出,上面有二十八节课;参加了关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次培训;关注了山东卫视的“超级语文”公众号……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地了解和纳取专业方面的养料,要借助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量变造就质变,点滴时间的利用,点滴知识的积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终有涓涓细流汇入海的时候。

此外,在研修过程中,我逐渐咂摸出“教”和“研”相辅相成的味道,开始尝试一边教学、一边教研的模式。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常识出发,我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写成文字,收集在QQ空间里,陆续有了《公开课暖场五法》《用诗歌结束课堂》《课堂“乞丐”》《教室里的Vip》等文字。

很难说,这些变化会给我的教学实践带来哪些具体的生成,毕竟教无定法、教无常态,但就像我们吃过的饭一样、喝过的水一样,很难说哪一顿最美味,也很难说哪一口儿最有用,但它们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身体,化作了我们的血肉。

这段作为名师培育对象的培训和研修之旅,将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或许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的教学经验已有所积累,教学方式也有了自己的标识。同时,这段学和研、教与思的过程,也在无声地提醒我:随着新课标的修订,以及“双减”等新政策的落地生根,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长很长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值得思考和尝试。总之,语文教学之天高地阔,当以梦为马,方能桃李留痕,不负年华!

转自:张莉工作室中学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