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网《科学风》第75期(特级教师展示:袁优红)

2022/10/10 13:50:11  阅读:147 发布者: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

袁优红

老师们,大家好!我从93年开始科学教学,一开始是数学兼常识老师,2000年后开始专职常识、科学教学。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一直有一个朴素的课堂教学追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我一直坚信,只有做到两个“喜欢”,才是发自学生内心需要的学习,学生才会学有所获。那怎样让孩子“喜欢”呢?我有三个关键词。

一、亲历实践——带领学生动手动脑,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科学探究   

孩子天性爱动手爱探索,只有让学生去经历与体验,并像科学家一样的思考和行动,才能令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感悟科学的本质,激发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决不是灌输与一味的讲解,科学也不是教孩子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那只是停留于形式的假探究,是缺乏挑战性和生命力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喜欢了。记得曾经我教学《杠杆》一课,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认识杠杆——推测杠杆的作用——用杠杆尺挂钩码的方法得出杠杆原理(方法基本由教师提供)——生活中杠杆的应用。

课堂结束,科学教学老前辈章鼎儿老师曾经问我:这算不算自主探究的课堂。我当时说不出所以然。现在我明白:这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被动探究的层面,学生的学习行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习缺少自主与放松,显然与真正的科学实践相去甚远。

新课标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科学实践究需要发自个体的内心需要,探究方法也是个体随着事物发展自己想出来的,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不是教师已经为学生扫除了一切障碍的虚伪探究,应该是真刀实枪本着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            

现在我上科学课,会把学生置于科学实践的真实情境中,引导孩子带着问题、任务在实践中能主动分析问题、主动整理信息、主动解决一个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应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感悟科学的无穷魅力。

二、进阶逻辑——把握和遵循学生思维认知进阶,建构属于儿童的科学

科学实践要引领孩子经历科学论证过程,建立观点,用不同方法寻找证据,直至建立科学解释。事实上,科学家与儿童探究水平会有区别,就需要教师坚持科学本质,把握和遵循学生思维认知进阶,让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进阶“逻辑”,使儿童立场和科学探究有机融合、达成平衡。

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大概念大目标为靶向,以素养目标为导引:思考为什么学?又要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循序前行,考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性的中间进阶。思考怎么学?怎样设计具有认知进阶的学习环节。

课堂实施时,对照目标和学习进阶点要勤问自己:此时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了吗?学习效果怎样?秉持“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标理念,使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影响。

这样,教师主动追踪反思学生的认知发展进阶过程,从而建立具有认知逻辑的学习进阶路径、科学认知模型。有效促进教师主动关照和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有效发展,让课堂真正为学生着想,建构最适合儿童认知的科学,让学生喜欢。

三、育人导向——科学教师也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教    

新课标修订目标强调:要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中。非常赞同新课标的新主张。因为我觉得只有把教学与育人、把科学学习和培养人有机融合,才能肩负起新课标再次明确的立德树人的重任,逐渐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最终形成科学价值观,你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即使学生毕业了,也会留有小学科学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不能只是紧盯教材内容,搞大量复习提纲、知识大记忆来提高孩子的学科分数作为第一要务,要从学科素养的导向培育人。科学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想与精神、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科学兴趣……都是我们科学教师要给予学生的。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教师在扎实科学基础性课堂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化拓展学习,带领学生开展较深层次的学以致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强的项目化学习,是科学教师贯彻新课标,达成全面发展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捷径。当老师带领学生举行种养殖项目学习,从中经历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问题解决,体验酸甜苦辣,你与孩子的心就会连在一起;当老师与孩子一起搭建各种模型,一次次的失败和成功,相互鼓励,锻炼内心的强大,体验成功后的疯狂,这是一般教学所不能及的……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给学生所需。传递知识、创造知识,以当下学习满足学生现在、未来的需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享受教学带来的幸福!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