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数学?
为什么那么多人怕数学?
减轻负担还能学好数学吗?
① 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② 以本为本把握通性通法;
③ 以错纠错落实查缺补漏;
④ 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
数学复习,面广量大,不少考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抓住纲领,可以明确方向,减少盲目低效的劳动。
以前的“纲”,主要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学说明》。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考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倾向。
没有了考试大纲,高考复习的“纲”又是什么?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② 前几年的高考试卷;
③ 每年的高考评价报告。
高考关涉千家万户,关涉社会稳定,必须保持高考的延续性,保证高考的平稳过渡,所以命题老师不可能“随心所欲”,依旧要带着“镣铐”跳舞。
① 前几年的高考试卷就是考试的“纲领”,可以发现命题的规律;
② 每年的高考评价报告,结合高校选人标准的变化要求,又可以帮助把握命题的发展趋势;
③ 2020年全国新高考山东模拟卷、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八省联考)卷一面世,立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事实也是如此,模拟卷肩负着探路试水、纠偏引向的使命,为高考提供风向标。
只有吃透考试要求,明确目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少做无用功。
(2)以本为本,把握通性通法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正如数育部考试中心资深专家任子朝所说:“不能借口能力考查和理论联系实际而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它属于“一捅就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
“注意通性通法,谈化特殊技巧”,就是说高考最重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命题更多的是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题目,从学科的整体意义上考虑问题。
高三复习,我们仍要把回归课本作为复习工作的重中之重。
① 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
②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思想指导下,高考数学虽不可能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也不会考查课本原题,但分析高考试卷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或综合。
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复习才有实效。
(3)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
高三复习中,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
如果把试卷看成是一张一张的网,每次考试都相当于在捕鱼。
当发现有鱼从渔网上漏掉时,就要及时修好渔网,否则下次还有鱼从这个洞里漏掉;
学习知识也是这样。
有的同学做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一边,这种做法很不科学。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
发现错误后及时研究改正,并强化巩固,出错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应该说,查漏社缺的过程就是总结、反思,提升的过程;
除了把疑问弄懂以外,同学们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做一道题具你从不同角度想出5种方法,与做5道同类型的题目用的时间可能差不多,前者的效果比后者肯定要好得多。
高考碰到平时做过题目的可能性不大,而解题所需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都会在平时复习中反复强调,关键是要能触类旁通。
(4)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
要想高考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临场发挥。
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泰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
① 一般说来,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
② 然后认真、仔细地读题,审题,细心算题,规范答题;
③ 其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讲究快速、准确。
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
力求准确领会命题老师的意图,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每次考完后,都要认真总结每道题的得失,弄清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 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② 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
③ 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
④ 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是知识上、逻辑上、策略上或是心理上的原因?
⑤ 如何针对存在问题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考试是一门学问,复习也是一门学问。
高考复习有规律可循,但复习的方法、策略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
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
教育部考试中心着力打造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务,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
高考要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实现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这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1)为什么要学数学?
因为数学在人的素质培养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2019年7月12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明确指出: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
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数学已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华为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曾多火公开讨论数学的重要性:
“这30年,我们真正的突被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
“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
数学不只是加诚乘除的“算术”,也不只是买菜记账的工具,它更应是训练思维的利器,提升科技能力的基础。
真正学好数学的人,思维不会偏激,看问题更理性、更辩证,更深刻,不仅看到有形之小用,而且能体验到无形之大用。
(2)为什么那么多人怕学数学?
因为数学是个“晴雨表”,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做了就心中有数。
美国芝如哥大学伊恩•莱昂斯博士研究发现,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就有一个人患数学恐惧症,而具这种恐惧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生理性疼痛。
2013年11月网上民意调查,76%的中国公民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对数学学习有信心的人不到30%;
而《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告诉我们,西方一批数学恐惧症者已经先期逃离了更高强度的竞争。
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得学习同样的内容,“一刀切”对多数人是一种摧残。
斯坦福大学石毓智博士将中国人多患“数学恐惧症”的原因归结为五点:
① 教学力法
中国目前的数学教育是把数学教成了“术数”,丢失了数学的精髓和美感,老师变着花样出难题、怪题“折磨”学生,很多人都在数学考试上有挫折感。
② 考试频繁
一切学习都只为考试,无法体验数学的魅力和用途,“剧场效应”更增加了恐惧感,真正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者少而又少。
③ 传统缺乏
中国人更习惯于诗文的意象思维,不善于抽象的数量思维这是大多人不喜欢数学的文化因素。
④ 绕不开
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自然科学,思维方法比较接近,要好三科都好.学文科可以避开物理和化学,却绕不开数学(更不用说现在不再分文理科了)。
⑤ 没有回报
很多人都觉得,一辈子能够用到的数学知识就是小学的算术,投资得不到回报,没有成就感。很多人怕学数学的根源是怕考数学,数学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和压力。
(3)减轻负担还能学好数学吗?
问老师,老师会说:“熟能生巧,多做题就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我题目做得不少,为什么长进不大呢?”老师又说:“你的学习方法不对。”
“那我应该怎么学习?”往往没有了下文。
有老师说,“学习数学不能死记硬背,理解更重要。”
也有老师说:“记题型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数学成绩的好方法。”
“那我到底该听谁的?该怎么做?”
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
数学学习不是为了解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但客观现实又要求教学必须做到“多快好省(学得多、见效快、效果好时间省)”。
这个矛盾如何化解?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偶尔考得好,很有可能是瞎猫速到死老鼠,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以为我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考得不好,仍旧在黑暗中埋头苦干,耐心摸索。
还是验证了一句曾经的潮语:高中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既说明中央对减负的决心,也表明在减负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切实有效的办法。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再次强调要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减负减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社会却感觉“减负减负,越减越负”?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学生的哪些负担可以诚轻?怎样减负而不减质?
教育界、出版界的不少朋友说:海安中学二十多年来高考高分人数一直领先全省,这样的成绩不可能是“碰来的”,也不可能是靠“死搝”得来的。
你们没有地不可能比别人多花时间,你们一定有独到的做法如果其他同学能分享和借鉴到你们的经验,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缩短到达成功的路程。
按照友人的要求,我们对这些年海安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尝试回答高中数学到底能不能减负、怎么减负增效等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转自:中学数学教与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