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学科教研工作计划的安排,2022年5月20日于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举行高中物理高二教研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教研员邓治国老师以及增城中学、增城一中、高级中学、荔城中学、郑中钧中学物理教师参与了活动。
一、授课教师展风采
郑中钧中学梁婉珊老师与高二(2)班同学在录播室进行课例展示——《光的衍射和偏振》,与会人员全体积极参与听评课。
二、评课教师谈感想
听完梁婉珊老师的课例后,老师们就地进行评课交流,交流会由区教师发展中心邓治国老师主持。首先是上课老师进行说课,她就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学法等内容都一一作了详尽的介绍。紧接着由各兄弟学校与会教师进行评课,各兄弟学校教师就教学设计与授课过程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对梁婉珊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亮点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用事实及实验支撑物理观念”以及课上“有逻辑地调动学生科学思维”,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抓住课堂上的学生注意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增城中学陆昌松老师:
听了梁老师的《光的衍射 偏振》一课,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听课体会。
1.目标明确。梁老师在充分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如通过类比机械波和光波,把新课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已学习过的物理模型来解决,达成科学思维层面的目标;以“解码防窥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目标先导、实施验证、理论解释”的意识,明确“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观念,达成物理观念、科学探究层面的目标;通过了解光的偏振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达成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的目标。
2.过程清晰。梁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密,逻辑清晰,以问题串来引领课堂教学。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3.教法得当。用实验驱动课堂,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经历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学生利用3D眼镜完成一系列实验、教师课堂播放事先录好的实验录像等。
4.理念新,效果好。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光是一种横波,以及光的偏振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让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高级中学钟海平:
本节课梁老师进行了精心的、充分的准备,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使用大量有趣的实验与体验,实验现象新奇,令人叹为观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实验和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层层递进,教学环节与过程逻辑紧密,通过设疑与解惑、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了对光的性质认识的物理观念以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和了解光的特性及其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教学建议:1.光的衍射的演示,可用游标卡尺代替夹子,效果更明显;2.精简实验,适当舍弃一些现象比较难理解和比较难解释的实验,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表达的时间。
荔城中学李丽玲:
听了梁老师的课,像是感受了一场课堂盛宴,很多实验很新奇独特,获益匪浅,也很欣赏梁老师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非常认真且用心做事的人。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梁老师主要采用了“猜想-设计-验证-应用”的方式,用波的衍射类比出光的衍射,善于应用身边多种常见器材来呈现横波纵波的区别,自然而然地引出偏振的概念,用心地利用很多教具设计实验,辅助说明偏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揭示3D眼镜的神秘等等。在课堂评价上不但有练习的形式,还有动手操作的探究与验证的实验,在作业设计上能够根据重点班学生的特点,布置课后研究的课题,激发学生对物理探究的兴趣。教学目标把握很准,整体能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与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物理的魅力。
2.从课堂教学来看,梁老师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每个问题的引出都很精准且有思考性,层层递进。也很注重学生动手体验,力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现场不好操控、现象短暂或者不太明显的演示实验时,会提前录制好该实验视频,在现场演示弯之后,再播放一次实验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印象。
3.从教师个人魅力与课堂效果来看,梁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逻辑思维非常清晰,亲和力很强,教学基本功非常优秀,能在书面浅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教学的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这有赖于教师有着比较丰富的知识贮备。看得出这是梁老师很用心花费了心思磨出的一节高效的课堂,整节课内容很丰富,但是梁老师每个节奏都控制得很好,学生听起来又不会觉得很快接受不了,整节课下来,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建议:在演示绳波是否能通过竖直与水平方向的单缝实验时,可能因为位置比较矮,后面的学生不好观察,可以改为大点的大绳,让学生上去演示,效果会更好,也能调动一下课堂气氛。
郑中钧中学梁婉珊的教学反思:
《光的衍射和偏振》选自粤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是学生在学习机械波传播现象的基础上对光的波动性进行研究的一节课。本节课与前面五节课形成一个整体,在前面的课程中,介绍了几何光学中的折射、反射以及波动光学中的干涉现象。本节课介绍光的另外两个波动现象——衍射和偏振。
学生在能面的章书已经学习了机械波的行射现象和产生条件,知道了横波和纵波的特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两节已经观察了光的干涉现象,构建了光与机械波的联系,知道光具有波动性。但由于学生对横波偏振性的概念较为陌生,因此本节课需要突破“通过探究光的偏振性使得学生清晰理解光是横波”这一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重难点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类比机械波和光波,以师生探讨形式帮助学生把“通过偏振性证明光是横波”、“列举光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一问题转化为已学习过的物理模型来解决,达成科学思维层面的目标。
2.以“解码防窥膜”任务驱动,学生经历“通干涉现象猜想光是一种波→通过衍射现象验证光是一种波→通过偏振现象验证光是一种横波→以麦克斯韦预言解释现象”一系列活动,以学生探究形式,培养“目标先导、实施验证、理论解释”的意识,清晰“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观念,达成物理观念、科学探究层面的目标。
3.通过了解光的偏振在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以师生探讨形式带领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达成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的目标。
通过集体备课,我在备课方面有如下收获:
1.教学目标的描述需要更精准,可以让看教学设计的同行一眼看出我用课上将要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
2.教学流程方面要尽量准备让学生体验丰富的实验,因此,可以遵循“先收集实验再按能课上做的实验梳理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过“说课-集体备课-试课-双师上课-评课-区交流课”等一串磨课,我在上课方面有如下收获:
1.一节好课需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教师需要再操作上以及思维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平衡学生“有兴趣挑战难题”和“产生畏难心理”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师要设置好学生任务的难度,让问题的难度处于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程度。
2.实验方面可以尝试便于固定的仪器,并且可以给常见的实验仪器一种新的功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3.以后的教学上可以尝试通过这类型以往上得比较少的课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一节课能给予人“逻辑强”的感觉关键是“给教师的行为插上理论的翅膀”。
总体来说,这一轮备课上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教学之路漫漫,我还需要慢慢在区域、学校、科组、备课组的培养下不断炼课,希望自己能尽快达到社会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期望!
三、教研员总结发言:
邓老师首先对郑中钧中学的校园环境和老师的精神面貌作了正面的评价,然后谈了自己的听课感受。
新课标、新教材,催生新教法,这句话的落实需要机缘。机缘表现在,首先《光的衍射与偏振》是多年都没有上过的“新”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对教师而言也是新的,再则梁老师是“新”老师,没有这个内容的教学甚至是学习经验。所以,在听这个课或者说看到这个教案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支撑下,能不能重塑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能不能在新的内容里落地。为了这个目标,来看课堂呈现。从课堂来看,让人耳目一新。
从整个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都有亮点:教学目标紧贴学科素养,具体明确;教学内容非常的丰富,实验器材多样、自制实验器材、小视频等等;教学策略待会展开说一下;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有试题、有实验制作,有当场的也有课后的。还注意有梯度,分成两类。
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光现象看似简单,却处处与学生的观点发生冲突,甚至教师也觉得想不到。这是为什么?几位老师都在说逻辑很强,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个人认为是让教学行为插上理念的翅膀。内容与教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教法与学法同样也是如此。
1.光的衍射的双对比呈现。一个对比是机械波可以发生衍射,光能不能呢?熟悉与陌生的对比与类比,一个对比是用激光笔做实验,光点与衍射点不同。双对比之后,结论呼之欲出:光是波。对比在此处是一种教学方法。
2.光是横波的多次实验生成结论。像以前的做法,请记住光是横波,然后训练。这节课不然,理念是用过程来完成结论,或者说用现象来生成知识。一方面是温习机械波中横波与纵波的特点,并用自制实验来演示;另一方面用两个偏振片做实验,现象冲击力强,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得出是横波的特点,才叫它是横波光。用实实验实物来驱动课堂。先讲现象,通过现象的引导和驱动,得出结论。
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这节课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两个偏振眼镜,用眼睛观察景物,然后戴上偏振眼镜,戴两幅,这些都是在现场进行操作,然后体验得来一些结果。教师的行为有逻辑感源于教师在呈现方法上面讲究。体现物理特点,用事实作证据,用推理来分析,注重让学生的思考参与课堂。
给梁老师一点建议了,也是教学内容呈现上的优化。
1.目标是否真的明确,关键是看在呈现的过程中内容是否摇摆拖沓,问题情境是否切中肯綮。呈现的是否准确,应该是对目标理解的是否准确。一节课除了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终生学习的目标”,或者说是学会学习的认知。让学生动起来,但动起来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看得着的感官层面,这是现象学的基础。另一个层面是他的感受,或者说是思考起来、表达起来。感官动的目的之一是用物理观点解释物理现象与解决问题。
本节课准备了很多素材,现象很多。这是备课的效应。不是说不好,但是多了之后,常常不愿意舍弃,向学生头脑里塞东西,但他有没有消化,有没有感悟,却不得而知。这就是上课的目的是什么?从核心素养来讲是育人,是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只是形成能力的载体与工具,学习物理也是通过物来学习理。物理认知方法基于事实证据,利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方法,形成对事物的认知逻辑结构与本质论点。有时候是因为资料准备得太充分了,导致想把所有的准备在这节课的呈现出来,看上去很丰富很精彩,却容易淡化重点。
2.让学生经历物理认知的全过程,可以有侧重但不可以撇掉一部分。有老师说到一个问题,带上偏振眼镜前后电脑屏幕的偏振现象很震撼,产生认知冲突,顺着学生那种情绪,然后向下去讲课会不会更好?梁说课堂做了,但陆老师评课说没注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我产生一个对内容的理解问题。就是其他教师感觉梁老师并没有把这个部分的内容看得重,可能是认为只是一个引路,没有把它与镶嵌在这节课的物理认知结构中。光现象司空见惯,但往往不可思议,比如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合成,比如光的偏振,以及光的弯曲等等。如果从学生的困惑去把它挖掘开来,那么这节课就显得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物理认知过程需要经历从观察物理现象、挑选研究对象、明确研究问题、观察实验现象、量化描述物理量、寻找实验规律、建立模型、建立公理化认知、实验验证、认知应用等十个维度。观察现象与得出结论之间,学生的身心必须在教学现场,之后才可以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转自:中学物理教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