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初中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探究
2022/4/27 10:32:45 阅读:274 发布者:
原创 沈进 沈进初中数学工作坊 2022-04-24 10:57
初中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探究
靖边中学初中部 沈进
摘要:大多数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习惯采用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多引入一些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策略探究
引言:开展数学活动设计,是为了检验学生们学习了理论知识后的重要步骤,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提出以下数学活动设计方法来提升初中数学课教学质量,最大化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影响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效果的因素中,交流氛围属于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开展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还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交流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学生的精神负担与心理负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营造良好交流氛围的时候,可以引入多种方式,包括问题引导、竞赛、游戏等,使交流氛围更加真实,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线段、直线和射线”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属于重点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洁白的墙面图,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在洁白的墙面上钉上一颗钉子,随机另选一个点钉上另一颗钉子,再给学生展示一段红线,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想要将这条红线绑在两颗钉子上,怎样才能让红线最短呢?”然后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很多学生会发现,将绳子分别绑在两端,拉紧让绳子形成一条直线后,绳子的距离是最短的。通过这种主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知识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组织有效课堂交流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最大的因素,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开展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入更多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此外,教师在开展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范畴,以免选择的交流内容超出学生认知,影响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例如,在“轴对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白纸和缝衣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白纸和一根缝衣针,要求学生将白纸对折,然后用缝衣针在对折后的白纸上扎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扎完之后,打开白纸,沿着折痕观察,就能直观、生动地了解什么是轴对称。为了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清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签字笔将中间的折痕及针扎的图形描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每个针眼与中间折痕的关系,更好地带领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
三、优化数学活动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创新。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数学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做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互动教学,学生自主上台构建直角三角形,在标记了每一边的长度后讲述自己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并引入前期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要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意愿,让学生之间开展主观的互助合作,通过思维上的交流和碰撞来解决学习任务,教师要耐心引导,鼓励思考和交流并加强学生的总结能力,提高互助合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志愿活动为引导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学雷锋活动,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文艺类和劳动类两个群体,通过让学生自主制定小组人数以及每一类群体小组数量来分配全班人员,并通过实际分组编排来检验是否可行,激发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又如八年级下册的“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这一节课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合作,可以互相交换各自的体测数据,最后再进行综合统计并完成实验。学习兴趣是初中生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学习兴趣,在情境设计中更要注重互动方式的体现。例如,在“弧长及扇形面积”这一节数学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扇形物品,或将生活中的扇形物品带到课堂上,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扇形物品进行亲自测量并计算来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全程保持专注以及学习兴趣。又如在八年级上册的“杨辉三角”这一节数学活动课程中,本来杨辉三角是一个全是数字的比较枯燥的三角形,但杨辉三角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杨辉的著作《详解九章算法》,这还涉及中国历史上手算高次方根的著名数学家贾宪,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述这些中国历史人物的事迹成就以及他们的著作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开始接下来的课堂内容。
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与学的方式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而非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涉及教学目标的转变、活动过程的转变、管理方法的转变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要转向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活动过程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合作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采取放松一些的松散管理,评价方式也转变成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目标。例如,开展主题为“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数学活动课,教师可以给自由组队的每组学生发放两个水杯,让学生自己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为空杯,小组成员自由倒水,可以第一次倒出二分之一的水,第二次倒出剩下水的三分之一,第三次再倒出剩下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最后记录倒完整杯水的次数,这种课堂模式通过学生自由发挥而教师不过多干预,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分式运算法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特定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让课堂教学的重心从纯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的提高,对于作业也不必采取枯燥的做题方式,而是可以采用实践型、实验型等方式的作业,增强作业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作业提交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纸质,可以通过实物等形式提交作业。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活动课与日常的数学课形成互补,教师可以将日常数学课中教授的概念、定理、习题等进行延伸拓展成数学活动课的素材,这也更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八年级下册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费马大定理”的数学活动课程就是典型的例子,初中生对于定理的证明这方面的数学认知还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将前面举例的两个定理的证明融入数学活动课中,除了通过定理相关人物简介等情境设定的引入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来体验解决像费马点这样的数学问题。此外像八年级上册的“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课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找到全等三角形的特点,进而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关键概念和相关定理。
结论:数学活动设计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好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对这一章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激发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完善“数学活动”,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显著的提升,“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初中数学教师也要尽己所能为“数学活动”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可.浅谈概念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活动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0(24):48-50.
[2]朱健育.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数学主题式学习活动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34-135.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