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2 8:57:09 阅读:292 发布者:chichi77
(一)
我们先看几名一线教师的科研困惑:
教师1:
阅读时间仍然不够,阅读进度难以保持一致。部分学生因为作业负担或升学压力(九年级)等因素,阅读活动断断续续或基本停滞。另外像《水浒传》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阅读周期较长,部分未养成阅读习惯、对读书兴趣淡薄的学生,平时尤其是假期的阅读时间和效果均难以保证。学生的阅读背景、速度和体验都不尽相同,开展活动时,呈现的效果也因为其阅读情况不同而参差不齐。另外还存在一些家长和班主任不认可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阻挠甚至制止孩子的阅读活动的情况,都导致了阅读时间仍然匮乏的问题。
教师2:
如果研究的问题感觉解决得还不够理想,该怎样做?
教师3:
在研究之后,发现还有很多没有做的,这些让我很苦恼,我觉得已经研究的内容和没有研究的内容,以及需要做出的研究调整,很混乱地缠绕在一起,容易觉得研究组之前的研究做得不够深,在组织语言时,语言匮乏,感觉研究报告不能写太多还没研究的内容和打算,但是觉得研究得到的经验远远小于没有研究到的内容,觉得研究的太浅、太少。
教师4:
感觉结项报告写完了,课题依旧没有结束,是否意味着这个课题研究不是很成功?
(二)
上述的几个问题,都是来自于部分学校教师结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也可能是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过程中的共同心声吧。而恰恰是由于这些科研问题的存在,让一线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种“浅尝辄止”的味道,甚至有一种科研失败的感觉,因此每每会感到一些科研的不足和遗憾。
案例1中,课题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客观因素如作业负担或升学压力(九年级)的影响以及一些家长和班主任不认可阅读的作用和价值等因素,还有主观因素如阅读周期较长,部分未养成阅读习惯、对读书兴趣淡薄的学生等,因此“阅读活动断断续续或基本停滞,呈现的效果参差不齐”。由此可见,课题负责人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感到研究工作并不彻底,甚至认为研究效果比较差。
案例2中,课题负责人的疑惑“如果研究的问题感觉解决得还不够理想,该怎样做”,这个疑惑显然是对自己的科研过程和结果不够自信,当然也可能是部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或彻底解决。这也说明,该课题负责人对下一步该怎样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比较迷茫。
案例3中,课题负责人的苦恼是课题研究工作该结束了,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我觉得已经研究的内容和没有研究的内容,以及需要做出的研究调整,很混乱地缠绕在一起……觉得研究的太浅、太少。”这样的苦恼,主要是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混乱和无序,或者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
案例4中,课题负责人的结项报告已经写完了,但依然还有一些问题似乎还没有得以解决,因此就认为是课题研究工作不成功。这种心理现象,其实是对科研认知的误区,即科研问题必须在研究周期内都能够解决。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有偏颇的。
从上述几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部分一线教师既有对未能够完成研究任务的遗憾,又有对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带来的苦恼。这些现象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了广大一线教师对科研本身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状态,对科研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科研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改进自身的教学工作,助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
近日,市级课题的结项申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一线教师按照结项通知的相关要求提交了课题结项报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就暂告一段落了。对许多一线教师来说,尽管课题的研究周期是一年时间,但给人的感觉似乎匆匆忙忙。部分一线教师发现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部分的课题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时间就到了,因此课题组成员总感觉有一点遗憾或失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之所以不能有效、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一是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案例1中的作业负担、升学压力以及部分学校班主任或家长的不配合等,当然还有学生自身未养成阅读习惯、对读书兴趣淡薄等因素,导致了部分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二是部分教师个人因素,如平时工作忙、任务重以及工作调动、产假等,导致没有更多精力、时间开展研究工作,因此问题解决并不理想;三是研究对象或研究条件的变化,如选题时的研究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而在研究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被调到了中年级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造成失去了研究对象和实践场所,问题也就难以得以解决;四是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或科研素养比较弱,缺少一些研究的基本技能,因此课题研究过程往往难以深入,问题的解决显然也就不会彻底了。
那么,课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或者问题解决得不理想,是不是就意味着课题研究工作的失败呢?我们认为,这种科研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完美的科研理想主义思维。也就是说,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想当然地认为科研就一定能够成功,就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无疑是把科研当成了“灵丹妙药”。这样的科研思维,显然是夸大了科研的力量和作用。而一旦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一种挫败感或失落感。事实上,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科研就是一种教育工作方式,即一线教师带着问题进行教育工作而已。带着问题去工作,往往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不宜夸大科研的作用,而是实事求是地看待科研对自身教育工作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结束语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科研并非“灵丹妙药”,但一定是自身专业成长的一剂“良方”。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科研,既不宜扩大科研的作用,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科研效果。
在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然也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够彻底,这是一种正常的科研现象。但有一点我们要相信,那就是只要我们的科研聚焦问题,认真对待科研过程,那么或多或少总会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我们一线教师不奢求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得以彻底解决,但我们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做科研和不做科研显然是有一些区别的。做科研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会经常关注自己的教、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教育的变化等等,习惯于用科研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任何问题与现象。因此,这样的教师始终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着激情与渴望,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始终充满着不懈追求。这样的教师,其个人成长的速度要远远比一般的教师更加快速。反之,部分一线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缺乏科研行动,往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出现倦怠,甚至专业成长就会迟滞。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