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后习题:打开语文逆向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2022/4/13 14:30:05  阅读:306 发布者:chichi77

教学的逆向设计就是“以终为始”,是课堂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课后习题给教师教学中“带学生去哪里,学生到达了哪里,下一步又该怎么办”指明了路径,真正体现出统编教材关注“学生学会”的价值追求。基于逆向设计的理念,我们需要进行优化课后习题的教学研究,以评促教,学教平衡,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厘清:盘点课后习题的教学现状

1. 缺少融合,生硬链接

教学过程与课后习题呈现“学与练”的割裂状态,又或者在教学中生硬的“植入”,甚至改变了习题原有的模样,简单的处理、碎片化的操作方式,让课后习题的解决沦为仅仅是追求答案的载体,问题所承载的知识与方法概念化,这样的教学很难凸显课后习题的功效。

2. 缺少情趣,以练讲练

很多教师把课后习题当作习题训练来处理,因此,“刷题”成为课后习题教学的常见手段。殊不知,“以练讲练”的处理,不仅削弱了助学系统承载语文要素优化教学的功能,也减少了课后习题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窄化了习题背后隐藏的知识,更是缺少系统的语文方法的建构,消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缺少发展,平面滑翔

课后习题处理得太简单化、粗糙化,自然就不能搭建起以“习题”作为支架的语文能力发展平台:语言训练的设计成了摆设,不能发挥学习、积累、揣摩、内化语言的功效;习题背后潜藏的学习方法继续潜藏,不能助力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视而不见的阅读链接给学生提供了阅读视域,窄化了学生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视野,削弱了祖国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

二、解构:剖析课后习题的价值定位

1. 单元语文要素的“练习化”表达

仔细梳理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课后习题,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展开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单元语文要素从各个维度渗透在习题中,进行了“语文要素练习化”的表达。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我们不妨对课后习题呈现的语文能力进行解构:第四单元每一课的第一题,都从“读”的视角设计题目,用“读”来展现语文要素。读,既是读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还是阅读策略,同时更是揣摩语言、体悟情感的学习方式。每一课从具体的文本内容出发,精心设计匹配单元要素不同的读书要求,用朗读来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后的第二、三题则引导学生向文字表达的深处漫溯,建立起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与人物内心表达之间的联系,在揣摩语言、体悟写法的探究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很显然,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习题,给教师研读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准确表达了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教师应该“选择什么”,给教学目标的准确设定提供方向。

2. 习题指向单篇阅读教学的进程

既然精读课文课后习题一般是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展开设计,那么我们不妨从单篇阅读的角度,纵向审视课后习题。同样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第 11 课《军神》课后习题依旧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五道习题,从内容上我们依题解读,从中发现:第一题朗读全文,用问题撬动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二、三题指向对重点段文字的精读感悟,揣摩语言、指向写法、体悟感情,有效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第四题从“阅读链接”指向了对阅读教学的适度拓展,在言语实践中内化语言、升华表达。课后习题不仅明确单篇阅读训练的能力点,契合了学生进行单篇阅读学习的认知过程,从初读走向精读,从课内走向课外,而且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思维发展过程。

三、嵌入:与阅读教学水乳交融

既然,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为我们解读教材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那么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课后习题。

1. 提领,明确目标

统编教材按照“双线并进”的方式来编排,将年段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在单元学习内容中,单篇阅读教学通过单元“课文”“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内容来达成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

那么,单篇阅读教学逆向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明确教材对应年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1.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3.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接着,依据课文来确定学习目标,以《军神》为例,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 朗读课文,扣住“军神”来概括全文,关注内容安排的谋篇布局。2. 关注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刘伯承是一位军神。3. 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4. 从关注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再次,我们结合学习目标,参照课后习题,设计评价任务:1. 沃克先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以此问题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 默读课文,文中哪些文字写出刘伯承是一位“军神”呢?圈画批注。3. 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4. 走进人物的内心,学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5. 沃克先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指导关注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最后,在上述梳理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基础上,展开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了以“课后习题”作为评价目标的支撑,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充分关照学生的学情,并在创造情境中用任务来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思维自然伴随着语言的建构而发展。

2. 贯穿,发展进阶

纵向审视契合单元语文要素的课后习题课的编排,从联系的视角深思,发现课后习题的次序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进程,呼应了语文课堂学习的几个关键阶段;从转换的策略出发,依据文本内容,课后习题可以从没有温度的题目转化为情境体验的营造、问题驱动的设计、学习策略的明确、学习方法的使用,将课后习题以语文所独有的样态“嵌入”单篇阅读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

同样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 11 课《军神》为例,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可以作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抓手,用此问题来驱动整节课的阅读学习,并进一步梳理这篇小说叙述的情节,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从“问诊时—手术前—中—后”的时间顺序推进情节的发展。故事结尾沃克肃然起敬的表达,暗藏着小说另一条描写线索——“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课后习题的第三题“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融入“精读感悟、品味军神”的教学板块,在初读教学结束后,构建话题“文中哪些文字写出刘伯承是一位军神呢?”来统领全文的学习。从整体鸟瞰走向局部语言的深度驻足,在与学生、文字对话的过程中,聚焦到课后习题中出示的描写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的关键句,透过刘伯承淡定的语言、刻画传神的动作描写,直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单位:南师附中邺城路学校小学部)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