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师刘希娅:好的学习不依赖海量刷题,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考试

2022/4/12 17:26:58  阅读:242 发布者:chichi77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围绕“双减”,提出了富有真知灼见的提案建议。欢迎大家一起阅读、探讨!

继续推进“双减”,最根本在于

提高学习质量,学校怎么做?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与情绪的积极性、睡眠运动的充分度、对外交流的开放度、主动探究的专注度、学习过程的意义感、胜任感、满足感等都高度正相关。

提高学习质量的最根本渠道,还是在课堂。孩子主要的学习时间在课堂,在课堂上经历的那些情景,不同孩子意见的交锋,不仅能获得知识,也是提升学习力的过程。

而孩子们抗拒的,往往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方式。

所以,从课堂学习质量提升来看,学校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的实践性

落实课程标准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教学目标更精准地对接每一类孩子的需求。

第二,内容的互动

在与孩子发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考虑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丰富性。开设各种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让不同的孩子和教材等媒介发生化学反应,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就会丰富。

第三,多主体的激活

课堂上有教师、学生、媒介。多主体在发生交互的过程中,可以互为课程资源。

作业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作业,让孩子们主动找老师要作业。其实就是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或人生将来可能的方向,以此来探索。

对于学校教学常态的作业,要特别关注布置、完成、反馈三个环节,作业一定要有三个对接:

对接不同孩子的目标,即分层作业;

对接课堂学习效果,孩子在不同课堂的学习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样;

对接孩子学习习惯,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个性化和适切性。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也是实现高质量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谢家湾学校,课后服务被纳入了全天候一体化课程统筹考虑。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例如我们学校开设了200个社团、500个专题活动,专题活动都是从学科角度延展和拓展开来的,与学科课程衔接。

第二,保障课后服务的基础性

让每一个孩子对当天的学习都能有最基本的巩固。

第三,考虑优势发展

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学校会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自主探索的任务,引导他在另外一个场景中去发展自己,在另一个情景中去探索世界。

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从教30年的一点体会: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成长路径和同样的未来发展方向要求他们,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

此外,我们还应对教师、班级的评价进行科学设置和优化。要引导部分学校转变评价观念,由“数人数”“看指标生”到“看平均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例如,我们评价一个班级、一位老师,不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意志、身心健康、情绪状态,甚至肥胖率、近视率、参与校外学科培训等情况;日常评价聚焦学生潜能发展、个性成长;质量监测方面关注结果分析、科学应用。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过程是有意义、有意思的,学校还要减少被动的灌输管控,增加主动、互动、理解、实践性学习,创新优化校园生活流程,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热情,促使孩子们生动活泼又自主自律。给孩子们提供的每一道题,每一份教学设计,都要经过精心论证,让专业而扎实的校本教研成为孩子们减负与提质之间的重要杠杆。

此外,对各级政府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双减”等工作的专项巡视及督导力度还要加大;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突出问题,可以由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同时,希望国家能优化中考机制,由教育部加强对各省市中考的统筹。

家长要站在孩子成长角度理解

“双减”和学习的真正含义

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应该是社会与家长们的理性共识——家庭配合,是落实“双减”的重要一环。

家长应该理解“双减”的真正含义:“双减”不是减成绩减质量,好的学习不依赖海量刷题,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考试;而是通过小切口系统重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质,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

实践层面看,“双减”有“少即是多”的含义,就是用最大努力、相对最高的标准去完成数量极其有限、但又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

家长还要弄明白什么是“负担”,负担是主观体验问题,如果是孩子乐意的、想做的事,那不是负担。

要重新理解和定位什么是“学习”。学习不只是在成年人说教时才发生,孩子们在独自反思、独自创造的时候,或者梳理学习过程的时候都是学习。

关于“双减”后的家庭教育,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依法带娃,约束自己的盲目冲动

教育最残忍的就是,我们让千差万别的孩子去适应同样的成长路径和人生方向。这就导致补课成唯一的赛道,你报三个班,我就报四个……

《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复提到家长要保障孩子的休息、运动、娱乐的权利,但不少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娱乐权。其实,娱乐也是学习,甚至单纯地与家长相处,模仿家长的言行、思维、为人处事也是学习。孩子的童年是一段不可逆的时光,若在补习中度过,家长就堵住了孩子发展的可能和探索的机会。

第二,走出焦虑教育,理性地理解教育本质

要与老师的观念、方法同步,不给学校施压,学校教育就不那么容易变形。

第三,学校和家庭都应培育孩子自主性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让孩子失去自主性,这种素质是孩子终身需要的。但很多家长不重视这一点,只看重孩子成绩。自主,这样一种思考和决策素质需要我们不断培养,在学习中也一样,如果孩子有了极强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他就能达成对自身的学习要求。这要求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急功近利。

关注教师的工作效能和专业提升

“双减”推行以来,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完成当日家庭作业,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课后服务进一步延长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第一. 关爱教师队伍,提升工作效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的落地、优质均衡的发展,需要关注教师队伍。可以全面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这样既能体现对教师的关心关爱,同时可以提升教师工作效能。

一是充分尊重教师自主权力,是否弹性上下班应由教师自主决定,学校还应设置学术假、亲子假、临时假等,解决工作时间延长的难题;

二是统筹考虑班主任和语文数学教师等特殊群体,例如通过设置副班主任让班主任也有弹性上下班机会,允许因课后服务导致下班时间较晚的教师第二天延时到校;

三是引进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研究、自我调控等。

第二. 设立教师延时服务专项补贴

针对教师延时服务问题,国家可以进一步设立专项补贴,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把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好。

第三.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建议探索教师从教一定年限后经学校考评合格即可评定初级职称机制,到了一定的年限,可以晋升,不受名额限制;中高级职称更多地下到地市级或者区县一级,让更多教师对教学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第四. 教师需要专业化引领

教师在适应“双减”新形势的过程中,更需要专业化的引领。应当全面提升他们全天候,甚至是一个单元、一个阶段的课程设计能力或实施能力。

以谢家湾学校为例,我们每年以学科组、教研组、班级等团队为单位,接待来自各地教育同行,为教师提供大量展示交流的机会;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宣讲的平台,交流经验;同时支持教师将研究成果物化出版。

学校教师长时间投入研究,平均达到了上课时间的5倍,所以教师的专业尊崇感与价值感越来越高;常态持续深度的专业研究,也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和补课漩涡。

我很期待“双减”政策落地能够真正撬动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这十年来,教育变化很大,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以及“双减”政策落地,从中央到基层,大家都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需要。大家能够这么重视,从法制层面、机制层面、工作层面、保障层面齐抓共管,让我切实感受到一切都越来越走向教育的本质。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