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大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2024/10/30 17:40:17  阅读:42 发布者: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将面临诸多问题: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这为“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可以预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评一体”等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内容。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等贡献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呢?

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

从整体与部分关系来看,必定选择整体教学。整体先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认识部分,整体应该大于部分之和。教学是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

以任务的视角认识情境,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如何发生?知识到哪里去?补充知识背景,明确知识的意义即是探讨知识的来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建构即是探讨知识产生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发展即是探讨知识的去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背后即是真实的、动人的故事。我们需要知道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设想当我们是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当下及未来要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零散教学,走向关联、整体化的大单元教学,教师高质量设计是关键。以学生在大单元学习及大单元建构应用为目的,采用“总--总”的模式进行教学,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教中心”走向“学中心”,基于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体现学生学习地位的需要;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教育需要体现国家意志,需要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也是国家对课程教学高质量的要求;从“教”到“站在学科课程高度”,从教书到育人的需要,由浅入深,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践行深度学习等等,都是实施大单元设计成为必然趋势的因素。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总体来说,“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大单元目标、叙写学业要求、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大迁移、结果泉反馈、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性、科学化特征,即最小的课程单位或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1.整体性:整体设计、整体实施、整体评价

由零散走向关联:解决老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

由浅表走向深入:向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迈进。

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真实情境: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

2.递进性

大单元内的每节课之间、大单元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教学的坡度和阶梯。

3.生成性

大单元组织属于大观念、大主题、大任务、大项目的问题解决学习,落脚点是新知识、新方案、新产品的诞生和素养的提升。

首先掌握知能,其次理解意义,最后学习迁移,这也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大单元设计教学,其重点就是“大”字,应当着眼于“大”,从“大”字入手。大单元的“大”,即大观念、大内容、大目标、大评价、大结构、大视野、大作业。

大观念: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概念,相当于学科知识的“聚合器”,能把不同的知识聚合起来,揭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内容:它不仅是所用版本教材单元的内容。语文、英语学科是基于课标量要求分解下的内容单元,数学、科学等学科则是运用不同版本比较和利用,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

大目标:从照搬教参的教学目标,走向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目标。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得到高分,更是为了把学习作为一种从做事到做人的终身发展能力。

大评价:从无评价或只看结果评价,走向逆向设计、结果先行,基于目标设计达成评价,从“学习的评价”到“促进学习的嵌入式评价”,过程评价(表现性评价)、结果评价、多元评价,教师应学会评价,才能上出更好的课。

大结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分析吃透单元内容,将其问题化和任务化。在一定情境中,赋予其只是策略及行为活动方式设计。改变过去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或“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形式,走向以大主、大概念下真实情境的“整体-部分-整体”的任务活动建构方式。让动态的认知逻辑-学习进阶静态的知识结构-概念图围绕一个概念建构的概念网络,网络上的节点和通道越丰富,概念理解就越深刻。

大视野:不再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是“左顾右盼,上挂下连”,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将视野从学习放大到生活。

大作业:由照搬教辅资料。对教材“照本宣科”,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走向基于课标,结合教材、学情分析的道路上,集体备课设计分层、分类、适合的作业,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实施效果。

将大单元的“大”字理解透彻,我们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实施大单元教学。

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以大主题为统领,设计真实情境,整合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活动,完成具有内在联系任务的学习事件。

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的主要内容及策略包含:内容剖析、对照课标、学情分析、大单元主题、大单元目标、大单元学业评价、大单元教学思路及结构图、大单元教学思路及结构图、课时教学规划、课时备课。

教师叙写预期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质量的三个要素:研学情、研课标、研内容分析。即课程标准对大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落实这些要求?教材单元的编写体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何读懂编者意图并运用?单元内容包括哪些知识结构?哪些可以横(纵)向整合起来?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何对比?进行学习分析时,原有旧知和原有学习方法是否清晰?

以语文为例,老师们应当如何备课?

教师备课时,应当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第一步,分析内容标准,确定关键词,扩展核心概念;第二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第三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程度;第四步,写出学习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续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再举一个数学单元的例子:《圆柱与圆锥》。该单元所考察的能力,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是世界。

课程总目标即为:

1.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能力。

4.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而到第三学段时,它的学习目标则为:

1.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并不相同,需要老师们针对性地进行分解分析,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而不同版本的教材,针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也有所不同。

人教版数学《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相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而北师版教学《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应该结合不同版本教材比较和利用,从而增加课程的丰富性。

针对学情的分析,即对已知内容分析(依据检测反馈结果);对新知内容分析;学习方案设计(尝试自学未知内容、学习障碍的突破);学生学习能力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等)。

对于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单元主题服务于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支撑单元主题。单元主题是大概念的“载体”或教与学活动展开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

大单元目标如何叙写?

虽然大单元目标叙写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驾驭教材,整合教材(参考教材),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叙写大单元目标。

大单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级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时,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情景学习、任务、活动、工具、时间等规定。

“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大单元目标是让学生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它是完成某项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结果。而学业质量是根据学生目标达成的依据,即学习成果(产品、行为、过程),标明其表现程度或质量标准的评估方案。

总体来讲,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无非是从所设计的大单元类型(自然单元、重组单元)出发,基于课标、教材、学情,按照大项目、大任务、大概念逻辑,确定大主题;围绕大单元主题,以逆向思维进行设计,先确定指向核心素养目标与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学业质量;再设计一个包含学科知识,尽可能是学生熟悉、表现为故事或场景的大单元“真实问题情境”;在大情境的辅佐下,提出并整合一些方向性的问题。继而形成指向单元目标、1-多课时可完成的若干核心任务;并为引导学生完成这些核心任务,再设计一些小情境、小问题和若干学习活动,同时将学习活动达成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手段嵌入学习过程;最后按照必要性原则设计检测与作业,同时在核心任务和单元学习完成后提供学习反思路径。

老师们在对大单元进行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并践行“精而深”,即“少即多”的课程理念。聚焦核心、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这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

2.理解“大单元是最小的课程单位”。大单元教学是一个体系,需要系统地统筹和安排,课与课之间环环相扣。

3.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评价先行”。如果不根据目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大单元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

4.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元教学有区别:核心素养-逆向设计-任务驱动—活动设计,而不是传统单元教学仅仅完成单位教学任务。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已然成为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超越传统的课时主义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走向一个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规划学生学习历程为核心的大单元学习设计,是大势所趋。

转自桃都花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