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2024/10/28 14:12:55 阅读:29 发布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30多年(20余年在偏僻农村小学),见识过各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到如今,到底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科学的,才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所需要的,依然在探索中……
这是好事——不断探索,总会有进步;亦是痛点——不探索,就不会有进步。
总体来看,几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革,90%的语文课堂都在无意识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无论课程标准怎么修订,无论课程目标怎么调整,无论时代变迁对人才需求怎么变化,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还是坚持一本教材打天下,坚持面面俱到教课文,因为这样管用——能够应付那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判官”——考卷。
2022年版课程标准相对于2011年版的,可以说有了很多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课程目标的定位,比如科学内容的组织,比如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是,这些似乎都与大多数一线课堂没有关系,除非是要举行所谓的课堂教学展示或评比。
有老师报名参加新课标理念下的备课训练营,结果不听讲座,不阅读单元解读和设计说明,只想要每一课从识字写字到段落理解到课堂小结的教学PPT和最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为的是上课可以轻轻松松读PPT和有现成的教学设计交差。至于什么单元整体设计思路,什么学位中心的活动安排,什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什么任务驱动,他们都不感兴趣。
看到一段小视频,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一位专家老师“怒批”大单元教学,说什么新课标五万字,都没有提到“大单元”。可是这位专家老师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所提倡的“板块式教学”“主问题活动”等,课程标准中好像也找不到这样的提法。自己认知经验里有的,就是对的,自己认知经验里没有的,就是瞎折腾,这是阻碍很多教师更新理念进而探索新教法新学法的根本原因。不管“大单元教学”可不可取,有这种心理惯性的教师,习惯了因循守旧,怎么可能教得出勇于创造探索的学生呢?
到底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学生成长需要的呢?我们不谈概念,不谈名词,只从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期待来讨论。
学习的本质是“改变”——认知的改变(调整、更新或提升)。那些没有促进学生认知改变的教学,肯定不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例如,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读所谓的“生字”,都要指导汉字的书写,哪怕是中高年级。显然,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不会带来学生认知的改变,甚至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笨——因为早就应该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已知自主解决的问题,还要一直依赖老师手把手的“教”。又例如,教学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就着力于方法的示范和运用,而不想办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些方法是可用和好用的,学生就只会机械地用方法,既不能建构认知,也不可能会有认知层面的改变。要让学习真实发生,就要追求认知目标的落实,就要追求理解目标的达成。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母语学习,母语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然是真正理解了的,才能做到。例如,学习复述,只有理解了复述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自觉心系复述的目的和受众,才能有策略有方法地学会不同要求的复述。再例如,阅读神话,只有真正理解了神话之为神话的特质和价值,学生才能够以合适的策略和姿态阅读神话,理解神话,而不是一篇篇阅读,一篇篇找“神奇”和“形象”,更不应该是为了做题而读神话故事。又例如,学生神话故事时理解了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类文本的一般组织逻辑,呼应了事情发生、发展的一般路径,接下来的习作单元要做到“把事情写清楚”,也就可以迁移这样的理解了。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本是一体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视野越来越开阔,情感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活跃,表达越来越有品质……运用一成不变的“教”的套路,肯定不可能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发展。这是常识。所以,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追求新的理解,就要有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情境,就应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任务实践,照本宣科肯定力所不逮。例如,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就要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表达价值,就要让学生体验到这样的表达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问题做成事情的,那就需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设计能够为目标落实服务的学习任务。
儿童的烂漫首先体现在对“有意思”的积极兴趣上,然后才是“有意义”,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的内容应该比一本语文书丰富宽广得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自己要有宽广的视野,要善于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建立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联系,要积极开发和创生教室课程。例如,教学一篇《搭船的鸟》,教师如果只让学生读《搭船的鸟》,那是肯定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有意思”的,趣味不够,热情就不够,效果就不够……
那么,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我想,每个语文老师对这个问题都应该有深入的思考,有智慧的答案。
语文教学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我们老师自己——因循守旧,抵触新事物,心中只有统一的试卷没有鲜活的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常常把智力活动硬生生变成了纯体力劳动……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