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丰富“说”的方法,让学生妙语生花

2024/10/24 17:03:37  阅读:58 发布者:

先来看这样一段对话描写:

妈妈对我说:“别担心,过几天,你的病就好了。”我难过地说:“都病成这样了,还会好吗?”妈妈对我说:“傻孩子,你只是发烧呀,喝了药,睡一觉,什么事都没有了!”我说:“好的,妈妈。”

读完这段话,萦绕我们耳畔的恐怕是反复出现的“说”字。这样的表达啰唆、生硬,缺乏生动灵巧之美,但在小学生习作中俯拾即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言运用”作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说话,是语言运用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但学生对说话行为和内容的描述往往存在单调、重复等问题。笔者从丰富学生对“说”这一行为的表达入手,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

追本溯源,看教材怎么“说”

统编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表达最好的范本,课文是怎么描述“说”的?笔者挑选出以下例子: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四年级下册《琥珀》)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六年级上册《盼》)

从上述句子中,学生可以发现,对于“说”的行为,既可以用相关字词或短语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一些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表现。此外,表示“说”的提示语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前、中、后部,而位置的变化往往带来句式的灵活多变。

归纳梳理,这些都是“说”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梳理了与“说”有关的字、词、短语,并结合学生的语言经验将其细分为四类。

第一类,用一个字表现“说”,如“叫、喊、吼、骂、训、读、答、夸、聊”等;第二类,用双音节词表现“说”,如“发言、商量、讨论、复述、吩咐、训斥、劝说、解释、埋怨、评价”等;第三类,用四字词语表现“说”,如“议论纷纷、七嘴八舌、自言自语、口若悬河、振振有词、窃窃私语、絮絮叨叨、脱口而出、异口同声”等;第四类,用俗语表现“说”,如“打开天窗说亮话、丑话说在前头”等。这些鲜活而又意蕴丰富的字、词或短语,都能作为说话行为的提示语,学生由此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依托情境,不要随意“说”

教师在教给学生“说”的更多表达形式的同时,也要提示学生,这些词语虽能替代“说”,但不要随意使用。同一句话使用不同的有关“说”的提示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可能大相径庭。比如下面这组句子:

他兴奋大叫:“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

他噙着泪告诉自己:“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

他得意地向同桌炫耀:“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说”的提示语带有特定的情感色彩,需要视实际语境使用。比如“话别”表示临别时的聚谈;“训斥”表示训诫、斥责;“夸赞”有夸奖赞扬之意,需要匹配特定的说话内容。比如下面这道题:

以下哪句话中的“说”能用“埋怨”替代?

A.小芳说:“这次多亏了你,我才赶上这趟车!”

B.小芳说:“都怪你迟到了,我们错过了列车!”

A项中的“多亏了你”表达了说话者的感谢之情,而 B项中的“都怪你”含有责怪之意,因此应该选 B。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整理成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丰富“说”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生动实践。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