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试卷语料是语文命题的基础性工作。多数情况下,从各种媒介收集到的原始语料可能篇幅太长,可能存在瑕疵,一般不能直接用来命题,需要命题人依据考试功能定位、试卷框架以及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必要的改编加工,或删节,或修改,或改编,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考试的目标与需要。
一、语料改编加工的基本原则
1.谨慎删改,尊重作品原意
对原始语料的改编加工,或多或少都会对文本产生影响,如可能会影响文本的连贯性,从而破坏文本的完整性,进而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误解误改原作,不仅会影响考试效度,甚至会招来社会舆论批评。因此,在对语料的处理过程中,命题人需要尽最大可能尊重作品原意,谨慎删改。一是能节选则不删减、不修改,能小改则不大改,尽量让文本保留原貌。二是留主线,去支线,删枝节,保留文本核心价值。三是无论是节选、删减还是修改,都要保证语料的语意完整、文意连贯。四是不歪曲原文意思,尊重原文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观点。[1]
如2022年中考某卷语料《书法是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对原文做了大幅度删减改编,略有不恰当之处,其中第3自然段段首“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句话,和该段第2句话“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逻辑联系不紧密,前言不搭后语,缺少连贯性。
又如2022年中考某卷语料《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删节处理后,结尾处出现的“守井人”在前文缺乏照应,会影响学生回答第21题:
有读者感觉结尾画线处内容有不妥之处,并改为:“凌老师,谢谢你们!向所有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致敬!也向你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守井人’致敬!……”你是否赞同?简述你的理由。
2.修补漏洞,服务育人需要
作者创作作品,并非针对未成年人而写,更不是为考试命题而写,因此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或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或可能有产生不良价值导向的表述。命题人选用命题语料时一般要回避负面材料,如果所选语料中局部出现负面、消极、低俗甚至错误的表述,则需要删除,或改变表述方式,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如2016年中考某卷选用的语料《那个春天,很暖》,原文中有一段细节描写:
女儿一岁时,她奶奶得了精神疾病。她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每天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总感觉有很多坏人要谋害她,处于极度恐惧之中……由于时常出现幻觉,她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说那些都是毒药,是坏人放在我们家里的。
原文中的心理幻觉描写对未成年学生可能产生不良心理影响,诱导对社会的错误认知。为了切合育人需要,也避免表达上的漏洞,命题者进行了必要删改: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
3.疏通语言,符合表达规范
命题语料应符合语言表达规范。由于出版年代、作者水平、编校质量、传播错漏等各种原因,原始语料可能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如因出版年代久远不符合当下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因作者对非本人专业领域内容的不了解出现的内容及表述上的失误,因编校质量不理想出现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误用、专业符号误用,等等。对于语料中的不规范现象,命题者需要一一修订纠正。例如2021年中考某卷语料中的句子“2015年李芳赴偏远山区A地支教,2018年开始到民族地区B地支教”表达不规范,并列复句共同主语应在时间状语之前,需要予以修改。
实际命题过程中,命题人删改原作不慎重,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规范。此类现象是命题人务必要避免的。例如2022年中考某卷议论文语料中的句子:“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对比原作发现,命题者删除了“容易引发”前的“而凭借直觉捕获的信息,难辨真伪”主语,导致此句缺少主语,出现语病现象。
4.合理增删,控制难易程度
命题语料要适合学生阅读,符合测评难度的实际需要。实际命题过程中,命题人需要按照“阅读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浅易文言文”等基本要求,对语料作适当的增删、调整,以符合测评实际需要。
例如某地九年级测验命题选用了一段课外文言文语料,语料中涉及人物较多,原文表述上又多承前省略人物姓名,初中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降低文本的阅读难度,命题者适当增加了部分语句的主语,删除了“以宰相”三字,使主语“真卿”与“斥”“责”两个动词联系更加紧密,促使语料大致符合“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增删后的语料如下: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卢)杞陷。李希烈反,诏遣宣慰,公卿失色,(真卿)拜命即行。(真卿)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希烈)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真卿)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节选自《史林测义》,括号内为命题人所增加内容)
命题人还可以根据预估学情,对原文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适当进行注释,以降低语料的阅读难度,服务测评目标。
5.适当改编,实现命题意图
用于交流的作品与用于命题的语料承担的功能不同,要求也有差异。图书、报刊以及网站里的文本,无论记录生活感受、交流思想情感,还是介绍研究发现,都是为满足真实生活中的表达需要,即主要承担交流功能。而语文试卷中的语料则主要承担测试功能,即作为媒介来测试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学业表现。为此,可以对语料进行适当改编,以更好地契合命题的实际需要,实现命题意图。
例如2023年中考某卷选取的一则突出我国能源转型所取得成绩的语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如果试卷直接运用原始语料,一则不能直观呈现能源转型成绩;二则卷面形式单一,表达呆板,不利于学生阅读;三则不利于考查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为此,命题者将原文四处关键语句加以整合,改编成内容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的表格(如下表),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更契合命题意图。[2]
二、语料改编加工方式
根据改编的程度大小,命题语料的改编加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局部修改
(1)需要局部修改的两类语料
一是原始语料整体质量较好,但某些文本特征不够突出,测试表征不够清晰;从命题的角度看,某些语句中还缺乏关键信息,以至于确立命题点比较勉强,或测试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①为语序重组题准备的语料,原始语料中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明确。
②为表达手法、修辞手法鉴赏准备的语句,目标手法运用不够典型,比如原始语料中只有两个词语连排使用,若作为排比句鉴赏,则还缺一个连用词语。
③显示文本结构特点、行文逻辑的标志,如转折词、转折句以及关联词使用,在原始语料中还不够典型,导致表达作用不够明显。
④可作为病句修改之用的例句,其病因不典型,或一个句子中存在两种以上病因。
⑤测试点不够明确,比如供写作用的语料,还缺乏一些重要条件,可对此作些调整、补充或提炼,才符合命题要求。
二是由于创作年代久远、文化观念不同、语言规范要求的变化,原始语料中某些内容不适用于今天的生活背景。
①由于古今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原始语料中存在一定负面信息,比如古代人物传记中对少数民族、俘虏、女性、仆役的某些做法或称呼。
②某些历史事件、概念的表述已经有统一的表述要求,而原始语料中的表述与新要求不一致。如以前曾经使用“建国以后”,现在统一为“新中国成立以后”。
③某些概念、判断,或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要求不一致,如关于外来语翻译的缩略语,关于年份、距离等数值的表述方式,某些当年使用的流行语,已经不符合现在的表达要求。
(2)局部修改的主要手段
①删除。语段中某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部分重复的内容、冗余的段落或语句,必须删除。此外,为压缩篇幅,可删除一些同质的直接材料;对一些结论性强、预设为题目答案的语句,也可删除。
②调整。对语料中部分段落的结构或语序,部分材料的详略等,可根据学生阅读的需要或考查的目的,进行适当调整。
③添加。对语料相关的背景材料、情境性信息、冲突点和疑问点,可在语料中添加注释、说明,必要时还可以添加链接材料。
④替换。对原始语料中过时的信息、过于专业的表述等,可以根据当下语言环境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替换。
局部修改要适当、合理,但修改处也不宜过多,避免让原始语料面目全非,影响语料以及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2.整体节选
受考试形式限制,中考试卷的总字数和阅读理解的文本篇幅都不能太长,而大多数书刊中的文本篇幅都比较长,从中截取部分章节或段落以满足命题语料字数的要求,是一种常规的做法。对原始语料的节选,比较理想的是整章整段地节选,利于维持原作内容的完整性和表达的严谨性。
例如2023年中考某卷命题选用的语料《种子秘语》,出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3期,原文有6个部分,约1.2万字。命题者从全文中节选了序言的部分段落、第一部分全文和第五部分的结尾段落,这样整体节选章节和段落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了原作的整体风貌和表达风格。
整体节选关键是要保持节选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完整性,是指节选语料的内容要能够结构完整,材料能充分表现一个中心;独立性,则是指节选语料的语义能够独立呈现,不会因为未节选内容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为了确保节选语料的完整和独立,命题者可以在语料前后附加说明或注释。
3.重新架构
有时候,原文论述内容比较丰富,层次较多,而且即使只节选某个章节的文字也会超过试卷容量。对这类情况,不妨选定其中一个核心内容,采用段落拼接的方式对原作进行重新架构。在改编时,注意把原作中围绕核心内容的几个段落之间夹杂的某些旁征博引、旁逸斜出的片段删除,把剩余的骨干段落拼接在一起,适当加上连缀、过渡语句,组成一个相对完整、表达连续的文本。
如2020年中考某卷议论文阅读语料《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就是根据学者的长篇演讲重新组织架构而成的一篇议论文。原文是陈思和教授的演讲记录稿,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2019年9月23日,约5600字。改编后语料约1200字。命题者改编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论述思路,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做了有侧重的选择,将节选部分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成为一篇内容相对单纯、思路更为清晰的议论短文。尽管因为学术性、专业性太强学生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命题者重组改编语料的技术是值得肯定的。
4.借用创编
从本质上说,语文试卷是一种人为编制、专门用于语文水平测试的特殊文本。试卷中的某些测试板块、某类测试题目,在现实生活使用的文本中很难找到大体可用的语料,比如引导语言实践活动的语料、描写写作情境的语料,这就需要试题研制者自己创编。但是,完全由命题者自己创编,不仅时间成本高,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某些现成语料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就相对容易一些,这一方法可称为借用,具体方法包括借话题、借思路、借关键词句、借基本句式。比如用于语序排列能力测试的语料,修改病句测试的语料,就可以从现成的文章中选择有一定条件的段落或句子,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创编。
例如,某教师就借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创编了如下段落,用作测试字词积累的语料。
不必说在鸣蝉长吟的盛夏,凝视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也不必说在人迹罕至的雪后荒园,捕获无处觅食而想啄食竹筛底下秕谷的鸟雀,单是在人声鼎沸的书屋,欣赏因入神读书而将头拗过去的那位渊博、和蔼的老先生就足以让鲁迅先生怀念了。[3]
三、语料改编的注意事项
除了前述语料改编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式,具体命题过程中进行语料改编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1.注意区别对待
传统文化典籍、古代诗词名篇、近现代名家作品(如鲁迅作品)、关于重大话题的权威阐述,应从严掌握,一般不改或少改;普通书刊里的文章、现代媒体中的时文、讨论身边生活的文章,或用于语言运用板块测试的语料,修改限制则可适当放宽。
2.需要反复核查
语文命题工作往往压力大,时间紧迫,专门用于斟酌语料的时间更是有限,对原始语料的理解会有一个过程,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对语料的修改加工一定要谨慎,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作流程帮助核查,避免错改情况的发生。
3.做好必要标注
凡对整篇整章原始语料做过加工修改的,应在语料标题处或结尾处作说明。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命题语料的改编加工,在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不同主张。有人认为,语文考试是社会语文生活的反映,应该维持语文阅读的真实性,作品发表时是什么样子,阅读就应该是什么样子。此外,没有征得作者同意就随意修改他人的作品,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从命题角度说难免机械片面。语文考试是一种专业评估,语文命题所用的语料是专业评估工具的一部分,必须保证相当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评估工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业表现。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