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设立的意义在于借助感官体验对视觉形象进行鉴赏,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进而丰富其精神世界。新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基于“立德树人”的基础,从教育的新角度出发,坚持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相融合,从而落实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体会美、感悟美、欣赏美、鉴赏美,进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用心为学生打造高质、高效的美术课堂,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解决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融合的问题,积极寻找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尊重学生,并借机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下面以部编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弘扬真善美”为例,说说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完美融合。
一、教材分析
艺术作品最显著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陶冶情操,提升其道德水准和审美素养,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弘扬真善美”包含诸多极具特色的美术著作,主要展示了东西方艺术家用笔墨渲染下的人物形象来定义社会价值取向,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丑恶。这一章节向我们展示了六幅美术作品,分别是东汉时期的青铜雕塑《铜奔马》、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纺织女》、王文彬的油画《夯歌》、现代画师潘荣本的《铁肩担道义》、西班牙戈雅的油画《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和陈冰清的《木头人》,讴歌了劳动人民、为国起义的勇士以及解放军官兵和护士等投身抗震救灾的英雄,生动展现了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优秀品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深刻思考,从而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使其形成真善美的品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捕捉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而学习美术作品中的“真善美”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调动学生学习优良道德品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些品质落实在与人相处的生活实践中,以此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然而,这一课的内容包含中外作家的美术作品,由于作者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对画作的创作和对人物的塑造也有区别,因此,学生攻克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正确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是哪种优秀品质,以此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青年。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和欣赏美术教材上的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结合社会背景对例图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传达的深刻含义,进而让学生明白真善美的真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美术是一门汇集美育和德育的综合性学科,在初中阶段安排美术学科,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形成鉴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深入剖析美术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体会作品中人物身上真诚、善良、美好的品质,从而滋养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
(三)道德培养与提升
初中生还处于道德发展的上升期,这就提醒教师要对其进行熏陶。大多数美术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流露出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不仅要解析美术作品的浅层含义,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此来渲染和熏陶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
四、策略实施
(一)视频导入,初步了解
教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要开始今天的美术课程。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海蒂和爷爷》,看视频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1)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2)你从视频中人物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学生:看完这个视频后,我觉得这里面的人物都是命苦的,不幸的。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到位,确实,视频中的爷爷和克拉拉都是命苦的,爷爷缺少陪伴,内心逐渐干涸,克拉拉双腿残疾,不能站起来行走,她没有朋友,没有珍贵的友谊。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
学生:虽然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但是因为海蒂,每个人又都是幸运的,海蒂为他们带来了爱和陪伴,给予他们善良和阳光,让爷爷原本干枯的心重新丰满了起来,让克拉拉重新收获了友情,并且奇迹般地恢复了双腿。海蒂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爷爷和克拉拉的小世界,海蒂的善良、真诚给予我很大的震撼,看完视频我很感动,也很温暖。
教师:是的,真诚、善良的人就如同阳光,会为我们带来温暖,会给他人带来奇迹般的改变。“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善良地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不要用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别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内容“弘扬真善美”。
(二)赏析图文,深入探究
教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本上的美术作品,并仔细阅读美术作品旁边的解析,初步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名称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纺织女》和《夯歌》两幅作品,并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两幅作品并对比,说一说你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用你的视角来看,作者创作这两幅作品的意图是什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这两幅作品都是劳动的场景,而且人物都是女性。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好,《纺织女》刻画的是西班牙纺织车间女工纺织的场景。画家着重刻画了五位女工的形象,用笔触描绘他们健康、丰满的体态美,塑造了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女工。暖色调的画面搭配明亮的光线,使作品呈现朴素自然之美。作品上除了女工还有几位贵妇,她们穿着华丽,手上正抚摸着女工制作出来的地毯,女工和贵妇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阶级,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贵族的统治。虽然在现实社会贵族的地位高于女工,但作者却把女工放在整幅作品的前面,其实这是一种隐含的对比,表明画家重视和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尤其同情劳动妇女。
作品《夯歌》描绘了几位唱着夯歌打夯的女孩,作者精心安排了画作的布局,他将几位女孩安排在视线以上的位置,并以动态布局安排,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明亮,暖色反光把女孩们的形象刻画得纯净、美好,使其在天空和远山的衬托下更显夺目。她们在强光的照射下依旧劳动,唱着夯歌打着夯,体现了她们身上满满的活力,体现了作者对劳动的虔诚赞美和讴歌。
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都在刻画女性形象,都体现了真善美的主题。真善美是人类世界永恒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永远讴歌的旋律。两幅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但都在赞美劳动人民,体现人民身上质朴、勤劳的美德。
(三)合作探究,分析内涵
教师:刚才我们简要分析了两幅作品,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体悟、分析其他几幅作品中真善美的内涵。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铁肩担道义》和《木头人》这两幅作品,请同学们讨论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处理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作品具体表达了什么意蕴?
学生:这两幅作品的艺术功能都是宣扬社会中的真善美。《铁肩担道义》讲述的是汶川大地震时解放军战士、白衣战士和志愿者全力投身抗震救灾的景象,体现了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而《木头人》反映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一节车厢中坐满了木头人,但只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棍站着,并配有一句话“只有木头人才没有同情心”,这是作者在讽刺不良的社会风气,用反面生活案例来弘扬真善美。两幅作品的共同特征都是在弘扬真善美。
教师:是的,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欣赏,而是通过作品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及感受美、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以此促进理想社会的形成。因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宣扬和倡导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这幅作品的标题直接突出了枪杀的主题,作者更是在构图过程中采用了对角线的方式,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饱满,立体感很强,充斥着艺术张力。这幅作品的色彩使用非常大胆,士兵身后的背影和远处的夜景相交融,形成强烈的衬托。枪杀本是血腥的主题,但是整幅作品不仅有黑色、灰色,更是用了一些色彩作为衬托,使之交相呼应,虽然会有对比,但是色彩之间过渡自然,使画面显得和谐、自然。画中身穿白色上衣、张开双臂、被强烈的光照射着的人是整幅作品的焦点,也是全场色彩运用最大胆、最丰富、最亮丽的一个,强烈的色彩也将整幅画面的恐怖氛围烘托到了极点。
《铜奔马》作品是一个雕塑,它还有另外的名字叫“马踏飞燕”“马超龙雀”,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并为镇馆之宝。该雕塑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3千克,它并不是实心雕塑,而是空心的。该雕塑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为昂首嘶吼、策马奔驰的动态形式,展示了一种不畏惧前路风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雕塑的打造衬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东汉时期对青铜器的打造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工艺水平高超。
这几幅作品规划在这一单元,其实都传达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从古到今,中西内外,虽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弘扬的价值观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弘扬真善美。
(四)教学讨论,师生互动
教师: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作品的构图、艺术表现形式、绘画语言与作品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学生:我认为,不论是中国的画家还是外国的画家,他们用画笔描述的劳动者和英雄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具备真善美的优秀品质,他们借助构图和绘画语言渲染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能够引起我的共情,从而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是的,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准确。通过以上我们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将表现形式、绘画语言和内在意蕴融会在一起,使作者能够用画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我们应当深刻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五)作业布置,巩固知识
1.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美术表现形式和视觉传达形象。
2.赏析其他有关真善美主题的美术作品,并选择一幅画作进行点评,200字左右。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教育关注的焦点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掌握,还要着重把握美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体会其情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课程开设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
转自新课程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