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作业?作业的功能、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追问,离不开对作业价值的探寻。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史:先秦文献《管子·轻重丁》中将“作业”比为“劳作”,也就是把“作业”看作是体力劳动;《学记》中进一步将“作业”定义为“脑力劳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后来,国内不少教育学者又提出“作业不仅是一种学习活动,也应该是一种实践”的观点。这与国外很多教育家、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杜威、夸美纽斯等在强调课外作业与课内学习互补的同时,倡导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社会目的的实践性、探索性作业,认为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还应是课程目标达成的路径之一。
总之,作业的设计、布置与实施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所学校教育的名片,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客观地讲,在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作业内容单一、作业数量繁多、作业要求一刀切等现象,当下仍普遍存在着。
站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角度看,改革作业方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实效,势在必行。我校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大力开展数学作业改革,提出一至六年级不留数学家庭作业的主张。迄今为止,始终不改初心,探索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之路。
任何一项改革除了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明辨方向的能力。正如麦肯锡所言,既要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情,而找出正确的问题是做正确的事情的第一步。
源起:一场“滑铁卢”事件。
上个世纪80 年代,我校正处于低谷期。当时,7 个班200 多名毕业生,有23 人数学不及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审慎分析,发现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功能单一,作业仅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二是目标单一,低难度作业过多,高难度作业的难度又过高;三是评价单一,作业批改多以判定对错为主;四是内容单一,作业内容大都是书面封闭性练习,缺少开放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针对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果断提出“一至六年级不留数学家庭作业”的硬性规定,以作业改革为支点,倒逼教师“精讲精练”,通过实施“四了三不”(讲了、评了、做了、收了,不上黑课、不拖堂、不留家庭作业)教学模式,促进“双精课堂”雏形的建构,进而撬动学校教育科研、课程研发等整体改革。
历经一年时间,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第二年小学学业质量测评数学学科的合格率达到100%。通过一年的实践,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作业改革的决心。
2. 成长: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随着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展,新世纪初期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二元对立的姿势成为教育热议的话题。我校也因为不布置数学家庭作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同行微言,梅岭小学的作业改革能提高课堂效率,但做法本身还是在追求分数,这和素质教育理念并不相符。诚然,这样的提醒整体上是善意的,而且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但我们深知,“分数”与“素质”并非鱼与熊掌的关系,教育应该寻求二者共生之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进一步优化“双精”课堂,以“精讲”促使教师研究教学方法,以“精练”助力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方式。一张被全校教师唤作“神秘小纸条”的作业改革不胫而走。一时间,“轻负高质”成为我校最显著的办学特色,“负担轻、后劲足”也成为社会对我校学生的基本评价。
3. 跌宕:惯性的作用。
任何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是因为社会环境的习惯使然,有时是源自家长的忐忑不安,种种阻力形成潜藏的暗流,阻碍改革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随着学校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出现,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中,我校“负担轻、后劲足”的办学特色逐渐淡出社会各界的视线;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我们苦心经营的“双精课堂”悄悄变得不再亮丽;在“不知此山真面目”中,过去作业的传家宝“ 神秘小纸条”被名目繁多的教辅所取代……作业改革一度演变为“熟悉的陌生人”。但也许是因为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全校数学教师仍然坚守初心,表现在作业设计和实施方面,那就是坚持不留数学家庭作业。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我校作业改革从最初的社会各界质疑不解,到中期形成特色,再到后期形成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学校办学行为与教学实践,并由此逐步积淀为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基因。只不过,对照“双减”政策要求,进一步检视自身的办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我们深刻认识到,基于已有的作业改革经验,尚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彻底摈弃那些“只见作业时间,不见作业效果;只见学生群体,不见学生个体;只见学生行为,不见教师行为”等现象?为此,我校再度开启作业改革的研究,积极探寻“继承与创新”的秘钥。
1. 重构“双精课堂”。
作业设计的背后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双精课堂”既重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我们定义的“精讲”是该讲的讲,不需讲的绝不多言。首先,思考“讲什么”。也就是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找准目标,梳理每节课的知识要点,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思考“怎样讲”。包括:是直接“告知”还是让学生自主尝试、感悟,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还是提倡互动交流,是简单重复还是分层推进。再次,追问“效果如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讲解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以新带旧;讲解要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定义的“精练”主要指向课内作业。在关注练习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练习的形式和时机,等等。
2. 重现“神秘小纸条”。
作业内容设计过难,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自信;作业内容设计过易,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不利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为防止出现过难或过易这两种倾向,我们在作业设计中重现“神秘小纸条”(类似于为学生个体私人定制的作业内容),以做到“三个避免”。即,避免用统一的作业标准来要求天赋各异的学生;避免用统一的作业内容来要求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避免用统一的评价要求来衡量个性不同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建构“目标—内容—批改—分析—讲评—辅导”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流程。其中,“目标—内容”指向作业的设计,“批改”指向作业的实施,“分析—讲评—辅导”指向基于学情诊断的教学补缺与改进。在充分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努力找准每个学生的“舒适区”,制订每个学生的“挑战区”,形成每个学生的“神秘小纸条”。
3. 重建质量监控“防火墙”。
作业改革离不开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我校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重建三道质量监控“防火墙”。一是保障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防火墙”,即“五备、四精、三有”。“五备”指的是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练习及板书设计;“四精”指的是对教学重点、教学流程、教学细节、课堂练习这四个方面作精致安排;“三有”指的是备课时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脑中有意图。
二是保障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防火墙”,即“五不”。具体是指不为研而研、不教而不研、不研而不教、不为利而研、不为完成任务而研(指的是因课题而被动进行的教研),而是锁定教育现场中的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强化研究的“主体意识”。三是保障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防火墙”。即在作业管理中,对作业内容设计科学性及作业形式多样性(兼顾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反馈指导。通过管理反馈,让教师更加重视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有效性。
我校作业改革的三把“钥匙”隐含了三个改革维度,即课堂教学改革维度、作业设计改革维度和质量监控改革维度。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学校“轻负高质”办学特色的实践逻辑。
目前,课程、教学与作业三者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一是把作业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二是把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三是把作业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这些不同层面理解的主要差异在于价值取向、研究范式所导致的作业功能定位、作业内容选择和作业形式设计等方面的不同。再次回到“双减”语境之中,将作业研究的视角从教师转向学生,已经成为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解决作业低效问题的主要方式。
1. 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首先,要提高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的匹配度。高匹配度反映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针对性,也决定作业设计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要提高作业难度与作业结构的匹配度。作业主要有内向、纵向、横向三大结构,高匹配度能反映作业各个维度内在的自洽,缓解学生畏难心理,提升作业效果。再次,要提高作业类型与作业差异的匹配度。这里的高匹配度能体现作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2. 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
作业数量减少后,学生的课余时间就会增加。学校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这部分时间?这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认为,多余出来的时间应以课程为载体,有效加以利用,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首先,聚焦学校现有资源,做好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统整;其次,聚焦现有课程实施中的弱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宽;再次,聚焦学校现有场域,充分发挥场域的育人功能。
3. 处理好“精”与“粗”的关系。
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相关的知识技能,是导致作业功能窄化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首先要改变过去粗放的作业评价方式,提高作业评价的精细化程度;其次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设计范式,提高作业设计的精准度,增加“单元视角”、“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诊断改进”等长作业设计;再者要改变作业设计弱化育人价值的倾向,强调设计作业时重点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彰显新时代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格局与立意。
时代发展与教育要求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
转自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