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张图,讲清作文当堂练写,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模型

2024/10/15 10:55:09  阅读:27 发布者:

统编教科书中的单元习作,必须当堂写。

首先,这是教科书中出现的、具体的课程学习内容,必须在课内完成。其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每学年课内习作在16次左右。”这里的“课内”,既是课程系统之内的意思,也指示着必须予以当堂写就,在学校内、课堂中完成。只有“当堂”才是“课内”。

如果把作文当做家庭作业,安排在周末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辅导机构、父母亲辅导完成,应视为未能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也就是“不达标”。

当堂写,难度系数高。教学要实现促进、引导、辅助作用,可行的方案就是遵循课标提出的“教--评”一致性。即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嵌入教师的“教”以及师生互动式的“评”,让三者保持一致。如图:

blob.png

看懂这张图,从“学习”开始。学生完成任何一次习作,都可以看作经历一次学习。即“通过写作去学习”。既然是学习,就需要达成学习的目标。此图中的顶端就是学习要达成的目标。目标,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达成的。学习,有起点的,且在整个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朝着目标不断提升。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还要及时针对学习中展示出来的学业成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相互动的“评”,三者的融合,犹如周而复始的圆环。

随着实践频数的增加,学习水平的层级也不断提高。各个层级之间相互承接、关联、升级。在教师指导和评价下,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监控、建构,经历着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精深,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路径。

整个“教”与“学”、“评”的互动,让写作过程极具学习意味。从“学”出发,辅助以“教”,最终,经过评价认定是否达成写作目标,学习是否完成,学生是否实现生长。以统编三年级下册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落实“教--评”一致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当堂写。

1

明确要达成的目标,“教--评”共同保障学习有始有终

本次习作的目标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学习的目的这一为提升观察能力。借助观察收集到素材,之后整理语言,梳理表达,清楚地记录实验过程。

对学习效果的评估,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写清楚”。什么是写清楚?即读者看了,知道“你在做什么”,也知道“你是怎么做的”。这是本次写作学习要达到的终点,也是“教--评”一致性必须共同围绕的核心。在这一目标下,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参与实践,完成实验,同时按教科书要求,事先填写了实验的过程表。

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就是依托写作这一学习形式,向目标进发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的“评价”,始终伴随着目标的达成而共生、共长。

2

由浅入深,层层提升,“教--评”联合助力学习进步

当堂写,能确保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发生。出于“学”的需要,学生在这一案的写作过程中,最开始写的不是实验的开头部分,而是实验进行中的某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包含着需要学习的写作知识以及需要提升的写作能力。“教--评”一致性就在聚焦后的写作环节中,助力学生获得不断阶段的进步。

“摩擦力实验”为例,实验分为三个环节。第一:将两本书逐页穿插在一起;第二,用力尝试将两本书拔开;第三,放松抖动两本书,破坏书页之间的摩擦力,将两本书分开。在写作中,先让学生先写出实验的第1步,让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如何将书页穿插在一起。写完后,组织个别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立刻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就是“是否将如何穿插书页的过程写清楚”。当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没有写清楚”的时候,再让学生出谋划策,提意如何修改,怎样将写不清楚的地方写清楚。通过这一核心学习实践,让知识掌握牢固,让能力得到锻炼与检验。

针对全班同学的修改,教师的“教”及时跟进,明确指导其认识“什么是写清楚”。例如,对句子而言,写清楚就是指每一句话“希望表达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一致。因此,评价就是确保这样的一致性的重要力量。对于整段话而言,写清楚就是指一段话要集中表达一个意思,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这段写的是什么”。评价依然对意思的集中呈现保驾护航。“教”对“学”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评”对“学”也有监督和纠偏、推动功能。

当堂写,让学生自己及时得到学习成果的反馈意见,且能立刻进行迁移运用。例如,当核心段落写就后,可以将片段写作的经验迁移辐射,再写出实验的其他环节。写作能力随着段落增加而提升,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升级。教师的“教”在迁移学习环节,表现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评”一致性体现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与评价活动互相嵌入,互为助力。

如上图所示,全程教写相伴,“教--评”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师生的“评”相结合,在一个圆环中不断交替出现。随着实践活动的反复,学生的能力也在逐级提升。在实践中,通过一次次修正,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写清楚,不断接近目标。当堂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始终不离开学生的“学”,给了方法指导,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现问题。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从新手到熟练,再到大师,是需要反复多次实践,经过不断练习才能提升。

3 

小微片段练习,师生高频互动,有益于“教--评”充分融合

当堂写,最基本的设计框架是将全篇拆解为诸多的小微片段,马上讲,马上练,马上评,马上予以指导,“教--评”充分融合。

在写作学习中,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具体而精准的问题,在不同的片段中,参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而不是独立地、应笼统地应对全篇写作中“复杂而打包”的综合难题。当堂最重要的片段练习,可以从全篇中最重要、最需要指导的段落直接切入,不必每次都从头写起。

例如写《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不需要从头写起:今天,天气不错,我们要进行实验……这些惯常的开头,分散了学生的体力,消减了学习热情,让当堂写的开始环节就陷入若有若无的应付状态。等真正写到实验的核心部分时,涉及每一个实验步骤怎么写的难点时,反而“没了力气”。学生写作学习上的最大难点,应该确保使用最佳的课堂学习实践,予以完成。

这样的写作设计框架,符合SMART原则”,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设计逻辑。

如图,SMART原则包括五个维度: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限的(Time-bound)。小微片段写作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定点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立刻实现学习阶段目标,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测量、评估,确保目标真正抵达。

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实现“教--评”一致性。教师在学生的片段写作过程中,精准执教,确保学生的“学”顺利实施。具体说,“教”包括:讲清知识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预估写作中难点,搭建活动支架予以化解等。“评”则嵌入学习过程,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

当学生对实验过程写不清楚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回忆文中的写作方法,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借助统编教科书的编撰系统,化解困难。

例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围绕这个意思,每一句写一种花,并按照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排列出现顺序。段落中的句与句之间,做好描述词汇的差别——结合花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词语写。这些方法确保这段话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温习课文,提取方法,迁移运用。

统编教材的单元作文学习,必须实施全程辅写,进行“教--评”互动,实现“教--评”一致性。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提升,就会掌握,就有学习成果,学习就能真正发生。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