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非要“创设一个情境”吗?

2024/10/15 10:51:25  阅读:26 发布者:

在近期参加的教研活动中,最常被问及的就是——在上课时,非要创设情境么?

一线教师真感觉有点应接不暇了。才气喘吁吁地通过连篇累牍、反复培训,初步了解“学习任务群”。在概念还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提枪上马,开始实践。万万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就刮起一阵更为猛烈的“创设情境”之风,再度让不堪重负的语文课堂雪上加霜。想想也知道,创设情境的执行,相比任务群的落实而言,更容易出成果。

40分钟的语文课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各种教理念、流派、主张的公开试验田。所以,课堂教学中非要创设一个情境,成为教研焦点。

非要么?看起来是的。

语言教育家西尾实提出母语教育的三阶段论:

第一,“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即儿童从出生到上学那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口语;第二,“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学习对象是教科书,为学习其他学科打基础;第三,“文化语言生活领域”,借助已有的学习积累,继续向其他领域学习,掌握科学的、艺术性的、哲学性的语言。(参考: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 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297

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设置任务展开学习,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需要,也是联通课内课外学习领域的桥梁。

非要么?当然不是!

问题就出在“非要”二字。当创造情境成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标配”,当没有创设情境的课堂被判定为“不是新课标下的教学”时,创设情境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罹患绝症的危机。在可观察的实况中,到底创设的是什么样的情境呢?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动物单元”,创设的情境是“妈妈想饲养宠物,向妈妈推荐饲养。”再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世界风光单元,创设的情境是“成为世界风光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来访的宾客介绍埃及的金字塔、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可见,创设的情境就是进入仿真的生活场景,模拟具体的事件,完成设定的任务,解决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情境的创设具有亲切感、熟悉度,看起来也不难。也正是因此,“创设”的成本很低——教师的一句话而已。

然而,仔细思考一下,看起来极具真实感的情境,安置在学习之前,带来的负担并不如讲述时那样轻松自如。即便创设的任务真实存在,解决时也不必大费周章地阅读、检索、查证、溯源……比如真要养宠物,是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他人推荐的。只要喜爱,养什么都愿意。而无法饲养宠物地,推荐也没有用。不是因为“不爱”,很可能是因为对毛发过敏、无人打理、家中有婴儿等无法调和的原因。

再如,培养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讲解员,绝非学习一篇文章,或是学习一个单元中数篇相似度极高的文章能满足的。讲解员的培养,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要经验的积累,进行实地走访,历经数月培训等。而我们却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上完成,或是在一个单元的阶段学习后完成,强度之大,是创设者不曾顾及的。

况且,理论界也一再告诫我们: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它是真实性学习的首要前提,是驱动学习持续发生的必备条件,还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参照……因此,创设情境时,我们做得毅然决然,只觉得“必须有一个情境”,所以就创设一个吧,其他暂且不论。

问题产生,依然在“非要”这两个字上。

一旦“非要”,很多情境就失去创设的快乐,取而代之的是驾凌在课堂时的霸道,是叠加在学习活动中的生硬,是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超载重荷。显而易见的是,学生首先要努力理解“情境”,因为这是人为增加的。理解情境之后,还要计划完成情境自身携带的任务,这些任务很可能和本次学习关联不大。但这都不是重点,关键是文本学习的核心任务并不能减免,还要完成。

上文中的“妈妈想饲养宠物,向妈妈推荐饲养”情境创设中,学生要完成推荐的口语交际活动,同时还需学习《猫》《母鸡》《白鹅》等课文,任务量越来越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中完成“跳脱——进入”的转换,从文本学习种抽离出来,完成情境创设的任务,顺带填写各种“表单”。之后,依然要跳回文本中……

诚然,情境都与本次学习都能相关,创设的原生愿望是善意的。可一旦被冠以“非要”,就意味着学习必须要绕开文本,先去理解虚拟的生活场景,明确额外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考虑——有多少情境值得被创设出来?

创设情境也好,完成任务也罢,都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

因此,判断任务、情境的优劣,天然就有标准——是否有利于目的完成。也就是说,需要考虑情境、任务与“教”与“学”的匹配程度。倘若创设情境仅限于“体现新课改精神”或者止于“激发兴趣”,则可以大胆地删除。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学习中,非要学生以导游身份,完成绘制“导览图”的任务。看起来很有意思,实际上活动量远远溢出一节课所能承载的极限。学生花在画图上的时间,不如用来深入解读文本。画图所消耗的精力多,让精力的余额不足以继续投入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即便“导览图”绘制成功,图对文的理解产生的作用是什么?用按序填写景点关键词的方式是否能更简洁达成目标?

情境创设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时必须创设。

创设情境中的“情”是情感、情绪;“境”是蕴含在场域中“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王宁教授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情境,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新课标也明确提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可见,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必须确保促进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是服务于学习,促成目标实施的。不能搞“一刀切”。

创设情境需要优先思考:情境创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和目标达成的关联多大?和语文学习的匹配度多高?新课改的主旨不是让“形式大于内容”,而是让“如何学”的形式,更为务实、精简、高效地服务“学什么”,实现目标抵达。

“非要”二字鲜明地刻画了思考还未清晰的时候,急不可待地开展实践了。当下语文课堂学习地活动化,任务布置的无度化,情境创设的强制性,使得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出现大量让人啼笑皆非的表面热闹,如:“报刊编辑部”“电影制片厂”“演员研修班”“社区管理员”等。

最不应出现的是:创设情境以“统一命令”“评价指标”的姿态出现,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对新课程改革的野蛮干涉。

我们深深知道:情境的创设对学习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真实的情境体验与合理的任务设置,对学习成果的运用与转化起到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以写作教学为例,之前我国的写作教学大多属于“文章本位”和“摹写本位”。“仿作”成为教学指导的主流,“训练”成为公认的优质教学指标。新课标背景下的“任务群写作”则提出基于目标抵达的综合写作,实现了向“认知本位”的重要转向。写作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输出,也不是简单的言语训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具体语言环境下的交际需求,是获得其他知识的学习方式、思考路径与研究手段。创设情境在这样的转型中,起到润滑、助推、保障的作用,让枯燥的训练因情境体验而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与表达的切实需要。

情境创设是学习的应然需要,不需要外力强制,也不能借助制度进行规约。任何事情一旦成为“非要”,就种植进了“强制”的基因,势必造成反效。克制住“先做了再说”的冲动,冷静一下,缓和一点,理性一些,收到的成效会更好。毕竟强制执行将造成一批教师长时间的幸苦劳作,再搭上一批学生的宝贵学习时光,损失巨大。

从目前看,被创设情境所困扰的,都是提出“非要创设情境”的地区。因此,本文的建议是:落实新课标,去除强制执行,不能用“一票否决”来吓唬一线教师。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