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使用有力推进了名著阅读教学,使语文教学生态得到了积极的改善。然而,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系列新的问题又随之冒了出来。比如,在“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等概念面前,到底多少阅读量是合适的?整本书阅读到底应该引导学生读到怎样的程度?名著阅读的测试题到底应该命制成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的操作性问题,这些问题不阐述清楚,名著阅读教学很难真正有效落实。本文意图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解决教师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具体疑难问题。
一、尊重教材与基于学情并重
统编教材将名著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除每册课本分别集中性推荐6部作品外,又在多数单篇课文后以不同形式推荐了篇章或整本书。这些指定文本的阅读量是很大的。于是有些教师就困惑了:要完成这么多指定的阅读作品都很难,那是否还允许学生阅读其他的优秀作品呢?
这里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择取阅读书目(材料)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我想,其一是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其二, 应该是与学生的阅读需求相关。任何阅读作品的选择,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阅读背景、阅读能力等。被动阅读释放的阅读能量终究比不上自由自主的主动性阅读。美国的阅读研究者格瑞尔和尼克通过对阅读动机和阅读成就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有无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机会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变量。尽管学生必须阅读一些指定的文本,但还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的材料。这一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1]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完全一致。《语文课程标准》就着意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因此, 引导学生自主挑选更加适合且感兴趣的优秀作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当然,关于教材的指定文本和学生阅读兴趣的关系,我们还是要谨慎地作出判断。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走向经典作品的阅读毕竟是需要阅读意志作支撑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区分学生对这个指定的优秀作品,是真的没有兴趣,还是出于内心的畏惧,抑或是产生了“阅读懒惰症”。每一次的阅读困难事件,都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针对性策略。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这个教材指定的阅读文本,不少教师均将其设定为学生抗拒的作品,但有教师在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努力引导后发现,学生不仅能留意作品的文字和风格,还能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当下的生活。
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研究阅读动机、阅读技能和有效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指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作品选择, 应该充分考虑具有阅读挑战性的文本。这类阅读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 可能会超出学生已有的阅读认知, 但正是这种未知空间,可能会刺激学生作出更多的阅读努力,通过资料搜集、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同伴探讨等, 形成个性的阅读成果。这才是阅读价值的真正体现, 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探索中“爬升” 的。教师尤其要鼓励那些阅读困难的学生, 并向其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在阅读方法上多做耐心指导,在任务导向上多做有效提示,多跟他们交流并释疑等。
二、讲求数量与追求品质并重
统编初中教材推荐的共36部作品是不是都要求学生阅读?究竟读多少量是合适的?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段的“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有这样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基于这样的要求,有些区县教研员作了机械性规定:每学期只读并只考统编教材“名著导读”中的作品,其他作品不作阅读要求。
其实,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学生之间,语文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差异都会很显著。《语文课程标准》中的260万字只是个保底的数字,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或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量应该尽量大一些。另外, 影响学生阅读数量的因素除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外,还有阅读文本的类型, 比如阅读传统小说与阅读科普作品、抒情散文、论述文等相比,在阅读速度、阅读意志、阅读技能等方面差别较大, 阅读数量的表现上会有所不同。据笔者实践,杭州市普通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完成6部指定作品(《骆驼祥子》《红岩》《创业史》《海底两万里》《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阅读几无困难,但在完成八年级下学期的6部指定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昆虫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时却较为艰难,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本类型的差异。因而,我们并不能以绝对的阅读字数来对学生的阅读作出统一的要求,而应在讲求阅读数量的同时,追求较高的阅读品质,以此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体现阅读本质是教师在阅读引导中的首要目标。阅读是读者主动与作品建立起价值联系的一种持续的活动过程,是读者基于其独特生命体验与文本信息开展积极互动和交流的精神现象。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有自己的初步感受、体验和思考。统编教材的名著阅读推荐部分都设置了该作品的“专题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指向阅读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目标,只是会因年级不同而有不同侧重。一般来说,七年级的阅读任务设置更多地指向阅读主体的感受,如《西游记》的“专题探究”任务分别是“选择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写短文介绍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和“发挥想象创作取经路上的新故事”;而九年级的阅读任务更多地向理性思考上走, 如《艾青诗选》的“专题探究”任务分别是“探讨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等。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美国斯蒂芬·克拉生通过大量实践研究得出这样的观点:阅读得比较多的人,阅读力和写作力都比较好,并且爱阅读的人比较善于思考。[2]
把握文本特质是品质阅读的重要内容。阅读中的思维活动受文体的制约,阅读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体思维”。统编教材在阅读方法引导和探究性任务编写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朝花夕拾》作为散文集,教材在“专题探究”任务设计上更多地聚焦在作者鲁迅身上,引导学生研究“鲁迅的童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等话题;而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任务设计倾向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艺术特色和“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的主题探究;《海底两万里》的任务设计则从“科幻小说”出发,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和幻想的结合”这一文本特性。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取向,也就预示着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是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阅读研究者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认为,阅读策略和方法是需要教才能获得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时,需要努力把握文本特质,设计合适的阅读任务,根据阅读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主题性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要求阅读者就同一个研究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这显然是一种高品质阅读,更适用于具备较高阅读能力的学生。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和《创业史》, 研究“奋斗与命运”的主题, 学生需要将重点聚焦在大时代背景下祥子和梁生宝的命运轨迹的发展演变以及原因探究上。《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主题性阅读定义为“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同时认为它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方法”“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3]这种阅读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品质的提升。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学生该思考什么,而是教他们如何去思考。去阅读就是去思考,去思考就意味着去改变。
三、教师指导与学生阅读并重
倡导并鼓励海量阅读、大量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去自由阅读。大部分初中学生仍然是初级阅读者,他们的阅读需要教师去引导、规范和管理。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看,名著阅读教学要考虑阅读任务、阅读监控和阅读评价三个要素。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三个要素并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开发优质的阅读任务是教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指导的基础。优质的阅读任务往往是一项专题性实践活动,具备阅读路径引导、活动类型丰富、实践过程有趣等多个特点,比如《昆虫记》中设置的三个“专题探究” 任务,其二是: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探究
1.研读法布尔着力探究的若干个具体案例,总结他的科学探究经验。
2.借鉴法布尔的经验,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科学问题,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
该任务的探究路径表述很清晰,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指引。更重要的是,探究性任务将静态的阅读与动态的活动结合起来,阅读过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学生可以在科学实验中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会反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区别于以往的内省式阅读,专题探究性活动式任务的实质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了更为高阶的创新能力、创意表现和批判性思维。不仅《昆虫记》中其他两个任务有异曲同工之妙,统编教材“名著导读”中设计的“专题探究”任务亦多属此类。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师编制名著阅读学习任务带来了启发,较为常见的有编制阅读小报、排演名著戏剧、开展名著阅读演讲比赛等。
需要指出的是,名著阅读的专题探究性活动任务往往周期性较长,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开展阅读实践, 浮光掠影的阅读活动与教学期待必然南辕北辙,效果也必然适得其反。长周期性的阅读实践活动也让学生面临着阅读意志、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的考验,于是,教师有效的阅读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
名著阅读教学的总原则是课外读书、课内指导。学生大量的自主阅读和活动实践必定要在课外时间完成,而教师监控和指导的立足点应该在课内。根据阅读的不同阶段,教师基于监控和指导的课型可分为引导式阅读课、研讨式阅读课和展评式阅读课。引导式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具体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布置相应的专题性阅读任务,以及作出阶段性的、有秩序的阅读安排。教师对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实践要有个基本的了解,要能发现学生有哪些阅读收获,遇到了哪些阅读困难,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研讨式阅读课。因而,研讨式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阶段式地组织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探讨普遍性疑难点,并为推动下一阶段的深入阅读作出指导。通过几个阶段的努力,学生完成了作品阅读和专题探究性任务,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就可以开设展评式阅读课。
展评式阅读课显然是展示并评价学生成果的活动。基于名著阅读的学生作品( 成果)表现形式,最常见、最基础的是写作。在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的“专题任务”中,其具体样式有写小传(如《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日记或写信(如《海底两万里》《傅雷家书》)、写读书报告(如《骆驼祥子》《傅雷家书》)、改编话剧(如《简·爱》)等。这是一种读写课程整合的理念,这种理念和做法在语文教学界越来越受到认可。美国的一些阅读研究者已经证实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常规的语言技能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一个课程开发者来说, 要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阅读和写作是同一个学习过程的两面。学生也应当参与一些学习活动来体验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之间的关系。”[4]名著阅读展评活动是学生作品的多样展示、交流分享和相互评价,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总结中反思阅读过程、积累阅读经验、关联社会人生。
总体来说,名著阅读指导要始终围绕有效的“阅读活动”,变革传统的、封闭性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管理学生的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阅读成果的生成, 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试并重
名著阅读因其内容的长度、厚度以及阅读时间的持续性,更强调一种过程性行为, 注重阅读的策略选择、自我反思和意义建构等。从根本上说,纸笔测试较难反映整个阅读的过程性品质,而表现性评价则与名著阅读的特征相吻合,它能够关注到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只是阅读的结果。
把表现性评价嵌入名著阅读教学中,以评价来驱动学生的阅读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 这既是开展阅读研究, 也是完成评价任务。从操作来看, 名著阅读教学首先是基于学习目标的任务设计。比如《海底两万里》, 以完成“绘制潜水艇简易图并写简介”的任务来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傅雷家书》则以完成“傅雷教子之道”的读书报告来学习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会对最终的实践作品的样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于是教师公布或组织并指导学生研制作品的评价方案。比如关于小说《简·爱》的话剧改编并表演,某教师和学生从剧情设计、语言(台词、语气、语调等)、动作、表情、合作等方面研制了一套评分细则。这套评分细则指向阅读目标,并能在后续的各阶段学习中起到学习指导的作用,它是剧本改编的依据,也是进行表演的依据,还是评价表演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指导的依据。可见,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设计是先于学习活动设计的,而且,因着评分规则的设定,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并始终关注学习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表现性评价强调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致性,不仅能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表现,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一目了然地看到学习的意义。前文所述的展评式阅读课中分享、交流的作品,其形成的过程理应如是。
基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境,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也不能没有纸笔测试。“纸笔测试”是个指挥棒,考不考名著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会涉及学生读不读书的问题;命制怎样的试题, 则直接影响名著阅读教学走向何方。如今,越来越多的阅读教学者将基于“理解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思考”,作为名著阅读的价值追求和评测的基本方向。[5] 这是一条重要认知,能防止名著阅读试题将教学导向识记表层信息的泥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完作品后,隔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忘记作品中的很多非关键内容;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与内心有过纠缠、较量或依恋的人物、情节、观点等。然而,阅读又是个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对作品的喜好也会大相径庭, 因此针对某一部作品设题往往会有不太公平之嫌。于是,近几年各地中考的名著阅读试题,较多地出现了面向多部作品进行同质选择的命题形式,比如: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往往体现作家的匠心。它们或体现了人物性格,或暗示了人物命运,或寄寓了作者态度,或暗示了文章主旨。下列小说中的人物姓名有哪些深意?请参考示例( 不要求仿照), 选择其中一个,结合小说有关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A.鲁达(《水浒》)
B.翠翠(《边城》)
C.祥子(《骆驼祥子》)
多部作品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较为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可以基于阅读经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品和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表达自己的个人思考。
综合性考试中的名著阅读试题也正慢慢走向与其他测试内容的整合,比如引导学生将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与试卷“现代文阅读” 材料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通过联想和想象, 拓展对新作品的认识;还有一些试题将名著阅读与微型写作结合在一起考查,引导学生运用名著阅读内容和语言运用知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命题尝试和探索, 都将会促进名著阅读教学向更健康、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