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任务情境的高中语文教学

2024/10/8 9:32:50  阅读:27 发布者:

高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古诗词便是其中之一。纵观必修上、下册以及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教材,古诗词选文共有36篇,占据全部选文数量的26%,其选材覆盖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等多个朝代,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此外,从古诗词的体裁来看,教材中的古诗词有《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和宋词等多种类型;而从其题材来看,古诗词又包含了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借景抒情、咏史怀古等多个类型。再者,从分布情况来看,教材中的古诗词,既分布在专门的古诗词单元中,又围绕特定的主题分布在其他单元中,还分布在“古诗词诵读”这一课外模块中。其中,《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题材的宋词,它是“古诗词诵读”模块的一篇选文。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教师可以初步明确《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聚焦古诗词作品本身,对其展开文本分析,为教学设计工作奠定基础。《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词作之一,词中借助“澄江”“斜阳”“西风”等主要意象赞美了金陵的景物,以一种虚实相生、古今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寄托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国家大事的关心,传递了深沉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叹息,营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本分析,把握词作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由此开启古诗词文本阅读教学活动。

-02-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技巧与方法,并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构建语言系统、积累言语材料。

2、梳理诗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古诗词中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3、从古今对比、虚实对比的角度,审视古诗词的内容和主题,明确词人在词中寄托的思想与情感,深入地领会古人的辩证观点。

4、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全面了解词人王安石的生平以及词作的创作背景,明确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思想,并结合相关理论创造性地评价词作的内容和主旨。

以上四项目标,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相关,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流趋势和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应结合《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内容精心设计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创设良好情境、巧设学习任务,以此凸显任务情境的实际价值。

-03-

教学过程

基于任务情境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从创设真实情境和巧设学习任务两个方面,优化《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课堂教学环节,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的诵读、赏析等活动,促使他们在真实情境、学习任务的感染和驱动下走进词人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思想。

(一)创设真实情境

任务情境的重点在于情境,当学生深入真实情境后,他们方可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而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在《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两个阶段入手创设真实情境,分别为导入阶段和布置任务阶段。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桂枝香·金陵怀古》依托金陵(今江苏南京)这一地理背景,赞扬了金陵美好的景色,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喟叹。古往今来,以金陵为地理背景的古诗词不在少数,如唐代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宋代苏辙的《初至金陵》等,这些古诗词中或展现了金陵的美好自然风光,或描绘了金陵的深厚文化底蕴,极具历史厚度。据此,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金陵诗词我知晓”的知识问答类情境。

●提问:历史上,以金陵为地理背景的古诗词有哪些?

○预设答案:《金陵怀古》《初至金陵》等。

●提问:结合你所读过或了解的古诗词,你认为金陵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能否用简单的词汇概括金陵的特点?

○预设答案:钟灵毓秀、文化深厚、历朝古都等。

……

通过一问一答,教师将焦点集中在金陵地区的古诗词,以学生的已知经验调动他们的未知经验,自然而然地引出《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古诗词,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的接受度会更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为深刻。

第二阶段———情境任务。基于任务情境的古诗词教学,情境是设计和布置任务的载体,因而,当学生了解课题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构建情境任务,以真实情境为支架,引出古诗词教学的主任务,让学生于沉浸式的情境中锻炼诗词解读和鉴赏能力。依据《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内涵,教师可以立足社会背景,设计如下情境任务(见图1)。

这一情境任务融合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跨学科属性。在情境任务的导向下,学生可以明确学习内容,理清学习重点,并广泛参与相关学习活动,从而高效地完成多样化的学习任务。

(二)巧设学习任务

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增强,学习方向愈渐清晰。随后,教师要着眼于真实情境和古诗词的实际内容,巧妙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由此创建完整的学习任务群。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教师可从朗读感知、虚实转换等多个角度,促进学习任务的践行与落实。

1. 朗读感知

任务一:诵读诗词,准确解析诗词的读音、把握诗词的句读特点,并读出诗词的情感,体会王安石创作此首词时的真实心境;通过调整语气、语调等方式,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

任务一侧重于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学生要立足“金陵诗游会”的真实情境,与同学互相交流和体验,并结合教材资源、课外素材把握好诗词的读音和句读,尤其要重点关注“叹”字的读法,进而读出整首词的真实情感。当学生能够表现出“叹”的真实情感后,他们即可进一步探究“为何感叹”“感叹什么”等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活动做好铺垫。

2. 虚实转换

任务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虚词的用法可谓绝妙,词人通过运用虚词强化了整首词的意蕴和审美特征。请你运用批注阅读方式圈画整首词中的虚词,并在虚实转换的过程中感悟词人的创作意图。

任务二指向了词作中虚词的用法,意在锻炼学生的词句品析和解读能力,让学生在虚词的引领下理解词人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谩”“但”“犹”等虚词,领悟王安石的真实心境。以“但”为例,词人写到:“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词人以一个虚词“但”为载体,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发出了“若无法体会百姓艰难的生存现状,仍旧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那么终有一天一切都会‘随流水’”的叹息,实则是对统治者的警告。通过这样的虚实转换,学生即可初步明确王安石的创作意图和真实心境。

3. 体察感情

任务三:概括王安石笔下的金陵有哪些特征,并从修辞手法、意象描写等角度对重点词句进行赏析和解读;结合词作的原句,关联王安石的真实经历,说一说他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任务三聚焦于诗词的情感,其目的是让学生领会诗词的深意。基于这个任务的实际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故国”“澄江”“彩舟”等主要意象,还原诗词的画面和意境,并从动静结合、远近相依等角度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从“景语”中挖掘“情语”,体察王安石的真情实感,感受诗词的历史厚度。

4. 巧妙对比

任务四:《古今词话》中评价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为“绝唱”,请你将《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满江红·金陵怀古》等词作进行对比和赏析,寻找其被称为“绝唱”的原因;苏东坡曾经对《桂枝香·金陵怀古》发出了“此老乃野狐精也”的评论,请你将其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对比,结合二人的经历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任务四从对比阅读的角度,为学生设计了两项阅读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赏析等手段,了解诗词的独到之处和文学特色,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指导学生巧妙对比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关联金陵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全面感知诗词,进而高质量地完成阅读和实践任务,并达成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目标。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三个层面展开了教学设计工作,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与巧设学习任务两个环节带领学生朗读、解析了古诗词,让他们感受词人的深刻情感、领略词作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历经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古诗词的阅读和学习方法,还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与王安石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他在词作中寄托的思想与情感,如此便可达成高阶阅读的目标。

-04-

教学反思

情境和学习任务都是语文教学中的热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创造“任务情境”这一教学概念,不仅可以融合二者的优势,还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了任务情境这一教学模式,根据高中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诗词解读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不难看出,任务情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相比于常规的诗词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显然更受高中生的欢迎。

但是,从真实的教学记录中也不难发现,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的任务情境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等要素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和导向下,学生始终经历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导致没有过多的时间检验学习成果、反思学习历程。基于这一情况,一部分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难以及时改正问题。因而,在日后的任务情境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任务设计、任务布置,还要重点关注任务反馈,从而真正形成一个教学闭环,体现任务情境的实际价值。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