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
一、分析艺术结构,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梳理人物关系,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整本书的艺术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梳理探讨人物关系,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红楼梦》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并在人物关系表的基础上思考一些问题。学生可以以“家族”为核心,标注宁国府、荣国府中的各个人物,写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较为主要的人物。如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敏”,父亲是“林如海”,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的女儿,而林如海并不属于四大家族。又如刘姥姥,她其实只是一个乡下老太,只是因为女婿王狗儿和王夫人祖上连过宗,这才能进入贾府求助。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分析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很好,但为何贾府上下几乎都不同意两人的婚姻呢?为何他们要让贾宝玉和薛宝钗结亲呢?”结合家族门第可以知道,薛宝钗属于四大家族的成员,而林如海的祖上虽有爵位,还世袭了五代,但是到了林如海那一代,就没有继承。所以在政治、经济影响力方面,林黛玉都不如薛宝钗。
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搞清楚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阅读障碍,获得清晰的阅读思路,提升阅读能力。
(二)提取核心事件,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充分发展示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学组教师还可以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取核心事件,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作品大纲等学习支架,整理作品情节发展,找到全书的高潮和主要矛盾是什么,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解读《红楼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进程图的形式,标注出故事情节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核心事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思维更深入。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提取核心事件:第一个角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写下大家族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个角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提取核心事件,思考林黛玉和贾宝玉为争取自由恋爱做了哪些努力。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黛玉葬花’在全书中是一个重要片段,能很好地展现人物性格。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事情的呢?你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如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过于矫情,导致此后她和贾宝玉无法成婚,这是她的个人性格原因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情感细腻,她不愿意被封建伦理束缚自己的想法,她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反抗的表现,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强大,展现了封建伦理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压迫。
整本书阅读的特点是整体性、自主化、探究式。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结构,探究核心事件,能够体现整本书阅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鉴赏行文细节,指导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心理活动,学习侧面烘托
语言建构与运用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鉴赏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部分,学习如何用侧面烘托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及人格魅力。
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参与“诸葛亮神在哪里”主题探索活动。学生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心理活动描写,探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书中有很多描写诸葛亮未卜先知的地方。如‘草船借箭’,他为何能料到曹操一定会上当?试着找出书中关于诸葛亮、曹操的心理描写,说说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如何,揣摩他们的内心变化。”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战略战术:“在‘空城计’中,是否有心理描写?你能否找出这些地方,说说诸葛亮是如何吓退司马懿的,他如何利用司马懿多疑的心理,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见人知性的神奇能力:“书中哪些地方展现了诸葛亮对他人的评价,诸葛亮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有哪些心理变化?你能从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神奇吗?”紧扣这三个问题,学生找出了书中的相关心理描写细节,认识到心理描写能从侧面烘托人物特点,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环境描写,懂得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能起到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细节,运用联想在脑海中构筑具体场景,说说这段描写渲染了怎样的场景,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如,《三国演义》中有不少环境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若干较为重要的环境描写,说说这些段落在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找出了作品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两军出营布成阵势。超分庞德为左翼,马岱为右翼,……”这些烘托战斗的场景,展现了激烈、紧张的气氛,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还有一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氛围,还展现了人物形象,如对隆中地理环境的介绍:“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出典雅、高洁的自然环境,让读者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是谁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诸葛亮的形象。学生深入体会到环境描写在烘托氛围、突显人物方面的作用。
三、解读隐含意义,达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解读经典事件,陶冶人格情操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含义,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学生可以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挖掘作品中的经典事件,深入分析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传承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教学《窦娥冤》时,笔者鼓励学生阅读原著。窦娥被陷害后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她临死前立下三桩誓愿,其冤屈感动上苍,她的誓愿一一应验。该事件展现了古代普通劳动妇女备受欺凌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笔者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该事件,既要看到人性丑恶的一面,也要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学生可以重点分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点分析窦娥,思考她为何要用立下三桩誓愿的方式来表达反抗之心。从窦娥的身上,学生能看到隐忍和反抗并存的复杂心理。窦娥受到封建伦理制度的压迫,一开始一直隐忍,到最后终于觉醒,想要追求自己生存的价值。第二个问题是从最后窦娥的冤情平反入手,说说如何维持法律的公平、公正,感受人物执政为民的高尚情怀。
(二)解读社会主题,渗透儒家伦理
除了解读经典事件以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文化主题解读活动,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以作品为基础,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思考当下如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地看待儒家伦理问题,提升思辨能力。
如,阅读《窦娥冤》后,笔者就“女性问题”引发探讨。该探讨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一是结合《窦娥冤》,说说你是否认为窦娥是“孝”的代表:“作为一个孝女,却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对待,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该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题思想。问题二引导学生深入下去,挖掘蕴藏在其中的儒家伦理思想:“以窦娥的事件为例子,请大家搜索课外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观念,辩证地分析儒家伦理思想。”该问题要求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传统伦理思想对维系家庭起到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对民众的伤害。问题三让学生联系古今,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你认为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有哪些观点已经落伍,需要抛弃掉?又有哪些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继承发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孝顺父母、友爱家人等都是优秀的文化,但是要警惕愚忠愚孝思想,用扬弃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积累形成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教师可以围绕作品设计层层深入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的精妙,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探索作品内涵的深奥。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