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兴趣表现为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具备了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就能体验到语文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加以克服,兴趣一旦与意志力相结合将会有无穷的潜力。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足见,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并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一)以“理”激趣
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今后立足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语文是学习各科的基础。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诘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例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
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没有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出门旅游,不认识路牌和地图上的字行路难;工作时,不识字就不可能掌握好先进的技术,甚至连起码的留言条、请假条也写不了……历史上因为语文未学好而产生的教训也是有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论文就是因为语言难懂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被人们所理解,直到另一位科学家以流畅、通俗的文字介绍了这一发现,世人才为之惊叹。
3.语文水平是体现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修养和气质,往往可以通过他那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言谈、充满智慧的文字、一手漂亮的好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要善于毛遂自荐,展示自己。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可以助一臂之力。
(二)以“情”激趣
情感即心境、激情、热情。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心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愉快振奋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抑郁沮丧时则学习效率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本身,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状态、语言都会影响学生的心境。教师要调动激发学生快乐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会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一些优美的健康的适当的琅琅上口的歌词、广告语、生活小故事,激发学生热情,使之处于高度兴奋与活跃阶段。
(三)以“活”激趣
1.导入“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课,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或提出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伴以生动形象的教具,或讲述有意思的故事、幽默、笑话等,具体说,有以下几种。
①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②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③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语文课上,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课前两三分钟,让学生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活跃教室气氛,以创造良好的教与学氛围。
图为江苏武进区人民路初中的语文课堂
2.教材使用“活”。活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他们对学习的间接兴趣,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直接兴趣。
3.教法“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设定的内容,排定的次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内容,或独具匠心重新安排部分次序。
针对不同文体、不同特点的课文,改变课堂教学程式,变化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语文并不枯燥乏味,单调呆板,而是富有情趣,乐在其中。教师应在课堂上丢弃圈套,摒除陷阱。语文不是预设的静态的教条,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时时充满着未知与新奇,处处蕴藏着感染与活力。应该在课堂上抛开审问与灌输。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知社会与人生,提升精神与情感。应该在课堂上放弃解剖与拆析。进入文本,与学生一起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并沿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规律,正确自如地运用汉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起来,缺乏活泼的生命力。
4.手段“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使信息传递的更有效,教师一般采用讲课、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使用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录像、网络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陶冶,能够较大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广泛开展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阅读交流、评比,板报、手抄报竞赛等;到社会、自然中去搞社会调查、环境考察、名胜古迹考察等。广泛开展课内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强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创设成功机遇,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用赏识教育思想时时、事事、处处的针对每一个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每人都能够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以“人格魅力”激趣
1.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能学生对教师信任了,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的结合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
热爱学生,尊重他们的天性,就要切实减轻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实践证明,布置作业少,教学效果又好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用这种力量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
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灵气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要研究教学语言;要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五)以“鼓励”激趣
1.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个性差异”的观念。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诚的赞扬与鼓励;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切的关注与期待。
2.只要有一点进步或优点,就抓住机会表扬。表扬要毫不吝啬,特别是那些所谓差生,平时听惯了批评,受惯了惩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地说,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尤其应注意鼓励后进学生,一旦发现有进步,即使仍然是全班最差的一个,也应该给予肯定,以激发自尊心与自信心,激起学习热情。
3.鼓励讨论和质疑。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有所发现,进行质疑,当学生感到自己能提出疑问并得到教师首肯,就会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在课上,用问题来激发兴趣。但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中,防止问题太难太深,使学生无从考虑,望而生畏,反而减低了兴趣,但也不能太易太浅,不用思考就唾手可得,没有了成功的刺激性,也会丧失兴趣。
4.鼓励探索。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进而因材施教,这是基点;要运用学科特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转自武宏伟01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