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小说 | 从九大要素出发,充分理解小说“复杂性”

2024/9/25 18:01:48  阅读:1 发布者:

▼如何阅读一篇小说▼

为什么高考比较难,学生比较“怕”的小说,在高中教学中普遍不成体系且不重视呢?我认为,其中原因并不在于小说的简单,而恰恰在于小说的“复杂”,由于小说太 难学难教,所以目前还没有成体系的教学路径和方法,于是在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中, 一直处于一种“能得几分是几分”的听天由命状态。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高考小说教学难的问题呢?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首先应该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难教?

今天我们具体的了解下,如何阅读一篇小说。从小说阅读四步法,探寻小说的“一般解”来说。

从九大要素出发,

充分理解小说“复杂性”

前文我们谈到了小说的复杂性,指出小说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小说需要思考要素 和要素,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关系,那么小说中又有哪些要素呢?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参考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结合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命题方向,我们将小说系统分为“叙 述”“情节”“环境”“人物”“结构”“情感”“主题”“虚构”“风格”九个主要 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叙述:叙述是小说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小说家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 的具体概括的说明、交代和介绍。之所以把叙述放在九个要素之首,是因为叙述是小说 成立的先决条件。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小说是不可能自行呈现的,其情节推 进、人物塑造一定要经过一个叙述人之口,因此,把握小说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 手法的变化,是我们叩开小说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在历年的高考真题中,对于第一人称 与第三人称之间的切换,叙述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之间的变化多有考查。如《玻璃》 和《古渡头》中关于“我”的作用的考查,《赵一曼女士》中对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变 化的考查,《天嚣》中对“他”的作用的考查,都聚焦于叙述之上。

情节:情节是指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 程。小说得以推进的根本原因在于叙述的事件呈因果关系加以推进,逐步展开,而事件 与事件之间通过因果关系得以连续,这便是情节。因此情节是小说的动脉,是主轴,小 说的其他所有要素,都“悬挂”在情节之上,需要依靠情节推动得以发展。理解情节, 就是把握小说的脉络。在历年的高考小说考查中,关于情节的考查最为常见,如《秦琼 卖马》中关于王超杰唱段“壮气不足”的分析,《少男》中关于矛盾冲突的考查,《到 梨花屯去》中关于情节与细节之间关系的考查,等等。

环境:环境是情节得以展开、人物进行活动的场所,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 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人是活在时空中的生物,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凡有人物 聚集处,必然有故事发生。因此,把握环境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时的作用, 是做对“环境题”的关键所在。此外,环境对小说的基调奠定、氛围营造和主题阐发也 有一定的烘托作用。在历年的高考中,关于环境的考查,也是题目命制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如在《雪》中关于“雪”的意象作用考查,《小步舞》中关于“卢森堡公园苗圃” 这一环境对于情节之作用的考查,《到梨花屯去》中关于景物描写的考查,都是在围绕 “环境”这一要素命题。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一篇成功的小说,一定会有几个让人耳熟能 详、过目不忘的人物角色。在高中的教学要求和高考的考查目标设置上,对人物的考 查,更加侧重于考查把握人物的心理,如课文《复活》中对“心灵辩证法”的把握, 《老人与海》中对“内心独白”表现人物手法的学习,都体现了心理描写对于人物形象 塑造的重要性。在高考题中亦如是,《越野滑雪》中对对话者心理的分析,《微纪元》 中对先行者心理变化过程的考查,《秦琼卖马》中对于杨成岳心理变化的分析,都是围 绕人物的心理描写进行考查的。因此,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我们把握高考命题 的关键所在。此外,对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个性化人物和类 型化人物的区分,也是“人物”这一要素的学习重点。

结构:结构是小说的一个“容器”,是小说家组织小说的一种形式,对小说故事 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一个基本的限制作用。虽说是形式,但是与小说内容之 间并不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是为了表现情节的引人入胜,往往 会采用古典小说式的层层推进结构;如果要表达生活的真实,往往会采用“生活的横断 面”式的结构;如果要表达心灵的真实,小说的结构又可能会按照心理时序展开。在高 考的“结构”考查中,最常见的考点为小说结构中诸要素,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的作 用,如在《锄》《战争》中关于标题作用的考查,《马裤先生》中对开头作用的考查, 《天嚣》《一种美味》中对结尾的考查,都是从小说结构诸要素中择一切入,考查结 构中单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以及与结构整体之间的关系。此外,关于结构的“常”与 “变”,对于“新鲜”结构的考查,也成为高考改革的变化趋势之一。

情感:情感质量是小说品质的重要指标。在衡量小说优劣与否时,是否能够打动我 们,让我们感同身受,往往是一个关键因素。很多成功的小说,如沈从文的《边城》、 川端康成的《雪国》,既不是追求以情节吸引人,也不是追求以理服人,而是在追求以 情动人。在高中的小说教学中,关于情感的教学,往往超越初中阶段的直接抒情,而是 强调情感的克制与蓄势待发。高考延续了教材的命题思路,在关于情感的考查中,强调 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感受、剖析作者在人物、事物或景物之上倾注的情感,如《书 匠》中关于“老董”心情的考查。而情感往往与作品主题相关,因此,把握住作者的主 要情感,往往也就把握住了作品的主题。

主题:主题是作家在创作小说时,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是小说阅读的最高 目标,是小说的灵魂所在。把握住了小说主题,便是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所在。然而小说的主题并不容易把握,因为在小说写作中有一条基本的“忌讳”,就是小说写得“主 题鲜明”。这是由于小说是世界复杂性的直接呈现,世界有多复杂,小说便有多复杂。 因此,一篇小说的主题往往是模糊、复杂且多义的,这在伟大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如课本中入选的《变形记》《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其主题往往具有象征性和隐喻 性,很难进行定向地具体读解。在高考中,关于小说主题的把握也是常考内容,考查重 点往往放在小说其他要素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即小说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情节、环境、人 物等要素反映的。如在《石门阵》中关于“门”的意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考查;在《理 水》中关于“禹”的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考查等。

虚构:虚构是现代小说区分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征,判断一个文本是不是小说,关 键之一就在于其是否是虚构作品。在传统小说中,小说家着力避免虚构,而在现代小说 中,虚构逐渐开始变得重要,并成为现代小说的显著特征。理解虚构,主要是要理解虚 构的作用。虚构出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其虽与生活的“真实”不同,但是 更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因此比生活中的“真实”更为重要。在高考近年来的考查中, 关于虚构的考查比重在逐渐增加,如2018年《微纪元》中考查了“科学”与“幻想”之 间的关系,2019年《理水》中考查了“故事”与“新编”之间的关系,2022年《江上》 中再次考查了文学改编,这些文本都是在围绕虚构出题,而且考查核心都是真实与虚构 之间的关系。

风格:风格是指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有代表性的面貌,其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是指作家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作家的思想、 审美等的内在特性。一般认为,写作风格的形成,是创作者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作者变 成作家的显著标志。风格包括微观的字、句、修辞习惯和宏观的作品表现手法、审美特 征。微观风格包括语言上的简练朴素、讽刺幽默,或惯用地方方言等,而宏观上的整体 风格包括作品的散文化小说特征、诗化小说特征以及作家的一些创作理念,如冰山理论 等。在高考中,对于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的考查,近年来逐渐变得常见。如在 《有声电影》中关于老舍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的考查,便是关于风格的微观考查;而在 《越野滑雪》中关于“冰山理论”的考查,便是关于风格的宏观考查。

以上便是对于小说九要素的具体分析,某些具有实验性的现代小说,在行文处理时 可能会有弱化情节、人物、情感等方面的创新,但是弱化不等于消失。对于一部成功的 小说来说,九大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且越是精妙的小说,九大要素之间的联动 越为紧密。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运用系统思维,把小说看作一个整体, 去思考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此才有可能理解小说的“复杂”。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