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教学模式”。[1]外在特征上,群文阅读教学法由“单一文本”教学变为“1+X”的类文教学;教育理念上,由“教师主体”真正走向“学生本位”;组织方式上,由“独立学习”步入“视域融合”;教学效果上,由“一课一得”转变为“一课多得”。群文阅读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9年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共有古诗词曲40首,其中20首以附录的形式推荐背诵,其他20首分散在7个学习任务群中。这种混合式的编排方式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发散思维,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格。针对传统古诗词教学以单篇知识性讲授为主带来的学生兴趣不高、背诵枯燥、视野局限等问题,进行群文教学时要紧扣议题选文,遵循学习路径策略与教学方法,构建知识性、文化性、审美性等多元议题,充分发掘古诗文与单元任务目标的联系,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教材和新高考的衔接和统整,探究有效学习路径,实现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价值主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于海梅《“生命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一文提出古诗词教学中要以文为本、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美学熏陶,启发学生探寻生命意义,进而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倪文锦《读写结合教群文—宋运来<食趣>课堂教学评析》提出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曾飞虎《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谈—以“苏轼黄州时期诗词赏析”备课落点为例》一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学情、议题设计和教法三方面探究了文化视野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花玉娟的《例谈古诗群文议题选择的文化倾向》明确联系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设置议题,以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文化传承作用。李晨玉《高中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提出通过群文阅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建构能力。郝楠楠的《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为例》从议题设置、文本建构和拓展提升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视野下古诗词群文教学策略。
以主题搜索,知网中与“古诗词群文阅读”相关的文章共515篇,高中阶段190篇。尽管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文章较多,但多数研究的议题聚焦在传统的题材、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缺少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议题;选文以同质类文本为主,异质类文本较少,文本难易程度差距较大,不能呈现层次与梯度;教学过程虽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但缺少科学的集体建构策略,较少探索有效的学习路径[2]。基于这种现状,本选题主要从议题设计、选文整合和学习路径三个方面对“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以期形成相应的课程模型和教学体系,旨在帮助师生提高古诗词阅读的能力和相应的素养,有益于学校语文学科建设。
二、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策略
笔者着重从议题设计、选文整合和学习路径三方面对高中统编教材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展开思考与探究。
(一)议题设计策略
群文议题设计要体现语文本位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立足语文学科的本体知识,不可过分求新求变、脱离课本;让学生学会从文本群中提炼文学现象和文化传统,深入挖掘群文价值;既能实现原有知识体系的重组重构,还要保证能够利用成熟的操作办法推进学习任务群的落实。具体的教学实践应结合不同任务群的目标要求,由教师设计或由师生讨论选择,共同确定议题。例如,以时间为纲,根据不同时代作品内容体裁风格的变化,纵向梳理我国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以学习笔记的形式总结不同朝代诗歌的体裁意象、抒情方式等艺术特征;以作者为纲,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受生活经历对诗人创作风格变化的影响,体悟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探讨”群文教学中,可以将文化传承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探寻根植于中国古代诗歌中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设置“微项目”式的任务卡片,例如:重读下列诗歌:曹操《龟虽寿》、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谭嗣同《狱中题壁》。检索同主题的作品,以《古诗词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为题写一篇短文。
在“学术论著专题探讨”的任务群教学中,设计有一定挑战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启发学生学习从宏观把握到微观阐释分析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转化学习成果,树立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以《诗经》学习为例,可设计以下任务:
①通读全书,搜索阅读目前《诗经》研究的学术论文,以高考论述类文本的形式选择拼贴重要论点,绘制出相关文献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交流。
②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理论,从《诗经》描写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和乡土情结。
③“跨学科”探究—从生物学角度探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④“跨学科”探究—从社会学视角观照《诗经》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萌芽。
在“汉字汉语专题探讨”教学单元中,可以诗歌的语言艺术为纲,以读带感,因声求气,涵咏古风诗韵,激发学生对汉语音、形、义三位一体特性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分析下列诗句的叠词使用效果,整理其他诗歌作品,感受叠词在诗歌音乐美和不同意境风格营造方面起到的作用,用学习笔记的形式积累相关知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两套试题中首次出现开放式情景默写题,要求填写与“落木”“三秦”意象有关的名句,202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均出现了诗歌对比阅读题。题型变化也为群文阅读课堂提供了议题设计的新思路。
(二)选文整合策略
基于新教材课程编排特点,高中阶段的古代诗歌群文教学的文本选择和整合应当突破学段限制、打破单元壁垒,以逆向思维打造层次分明、系统科学、独具特色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体系。如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学习中,可沿着特定的“文化思想传统”整合教材、选择文献。以《诗经》作为选文主体,以现实主义文化传统为主线,延伸到诗歌史上代表诗人和经典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经》篇目有《关雎》《伐檀》《鹿鸣》《氓》《无衣》等,数量不多,却涉及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家庭生活状况、婚姻爱情观念、英雄主义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阅读《无衣》和《采薇》,探究《木兰诗》《燕歌行》《石壕吏》等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的冲突;阅读《伐檀》,体会《观刈麦》《卖炭翁》等诗中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和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阅读《鹿鸣》,感受《短歌行》《己亥杂诗》等诗中时代对人才的渴求和呼唤,引领学生拓宽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的范畴[3]。
选文时还要对接新高考动向,考虑学生的切实需求,侧重基础性、结构化,“海选”近年高考题中出现的相关文本作为补充,巧妙解决“教考分离”的矛盾,实现选文异质同构、同质异构,提升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三)学习路径策略
针对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环节关注较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学生学习路径的研究应当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参照体验式学习理论,探究古典诗歌群文阅读的“三环节”“六步骤”体验式学习策略。
“三环节”即“亲历—抽象—重构”三个环节,“六步骤”为“议题讨论—文本选择—群文阅读—成果呈现—建构体系—修改完善”六个步骤。其中“议题讨论、文本选择、群文阅读”对应“亲历”环节,本环节由师生共同讨论,选定议题和文本,设计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成果呈现、建构体系”对应“抽象”环节,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凝练学习经验,建构古诗词阅读的知识体系;“修改完善”对应“重构”环节,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现有学习成果、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重新建构新的思考与认识[4]。
“三环节”“六步骤”体验式学习策略重视古诗词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梳理,引导学生总结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写作,交流写作体会,尝试改写诗歌。也可以用杂感随笔、研究论文、读书笔记、原创诗词等方式分享阅读鉴赏感受与体验,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要突出在文化视域、生命教育目标下重构中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汲取传统教学的长处,充分发挥群文阅读容量大、范围广、挖掘深的优势,全面呈现对文本本质、艺术真实、审美鉴赏、思辨表达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认识。群文教材整合应当突破课本单元限制,努力实现贯穿学段,以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健康成长为核心,持续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有联结的内容在群文教学中反复强化,在“读经典—查文献—选议题—整材料—深挖掘—广交流—成共识—亮成果”教学循环中,实现学生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的螺旋上升[5]。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和梳理,还要强调实践与探究,注重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形成多元化的诗歌理论知识体系,发掘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和美育价值,探索古代诗歌群文阅读传承优秀文化、渗透美育功能的主要机理,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从“学习者”“欣赏者”转变为“体验者”“评价者”,进而成为诗歌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