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打磨一节课,需要警惕的三个问题

2024/9/23 18:15:17  阅读:27 发布者:

说一件在日常教研中,常常遇到的事。

师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要执教一节公开课。我为他做了较细致的指导。之所以强调“细致”,因为这一节课关系重大。青年教师要代表学校参加区、市,乃至省级的层层选拔,执教效果的竞争意味特别浓厚。在得到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后,青年教师制作了课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反馈回来的信息是——简直是一团乱麻。

青年教师用了一句俏皮话来遮掩当时的窘迫和担忧“一听就会,一干就废。”不仅是教师本人,备课团队都感觉这样的设计听起来光芒万丈,一执行就一落千丈。大家让我分析原因,潜台词也分明地显露出来——你的设计有问题吗?

所幸,这样的事发生多次。在我组织的教师研究社群里,几乎每天都有青年教师用各种“名师课例”进行教学,之后坦言,被批得体无完肤。

为什么一个设计由不同的人来执行,会遇到如此巨大的偏差?我和青年教师以及备课团队进行了复盘思考,终于发现了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化,严重影响效果的三个原因:

01

为迎合时尚而叠加

在执行过程中,教师总喜欢叠加各种各样“时尚”的做法。例如:用一张学习单;展示一段视频;插入一份资料;填写各种表格;参加问题探究或之后小组汇报……迫于观课评估者对课堂教学有“生杀予夺”的大权,青年教师表示这样做的无奈。

不过,我要说的是:迎合时尚,把课上得复杂,这原本无可厚非。时尚的设计,必定有时代的元素,也是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漫无目标多次叠加,产生的效果是丢失了目标,上着上着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不明白这个环节执行的意义是什么。由于叠加的环节、形式太多,教师要操作的步骤过于繁琐,所以教师会忘记一些流程,丢失一些细节,这里不顺,那里不通,整节课就总是卡壳,推行不下去了。况且,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效果都仰仗学生的反应,一个班哪来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所以,当班级中的尖子生被反复点名并展示之后,剩下的环节谁来承受?教师也就陷入”问了没人回答,回答了不尽如人意”的尴尬。

不断地叠加、做大做强的思路破坏了设计的初衷,在膨胀中让教学变形。

02

转接中的细节缺损

说到细节,先提“衔接语”。说实在的,我不愿意在辅导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时提供衔接语,我觉得这样的细节处理,应该是现场生成的,也可以是灵机一动的。如今我改变了想法:每个板块的衔接话语可以灵机一动,更需要精心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的表象都是技术累积而成。没有后台的千辛万苦,就不会有执行时的云淡风轻。更重要的是,教学版块中的衔接语并非纯粹是应对话术,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捋顺、对接版块与版块间的关键一环。衔接语阐述了版块学习的意义,不但保障教学顺利进展,且有意识地推动学习迈向深度。

辅导青年教师备课、设计、执教,辅导者必须有“手感”,要能看到诸如衔接语这类隐藏的漏洞。不但能设计版块,能说出计划,还可以演绎具体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上有活”。类似庄子故事中的轮扁,他家世代做轮子,所以他制作的时候不需要理论,而是靠手感,他做的车轮非常圆滑,这些技术是写不出来的,是靠一个又一个的轮子做出来的。

在复盘中还发现,除了衔接语外,还可以和青年教师一起设计回应学生学习成果的预备方案。例如,一个问题提出之后,不要期待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回答,而应该充分关注学情。充分体现在三个“点”:

预知学情的基础点;

预估学情的困难点;

预判学情的生长点。

在这三个点中,辅导者可以和青年一起做好设计:针对基础点,应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回应;应对困难点,在纠结时的提供解决方案;结合生长点,面对有拓展、能发挥的学业成果时,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共享优质学习成果。如此的细节研究,才不至于让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遭遇特殊情况时无言以对。

03

对试教的误解

不知道从何时起,就有人公开反对试教,甚至抛售“试教就是作假”的荒诞言论。甚至因为公开课、赛课的研磨过程需要试教,转而批判公开课也是作假、作秀,之后生硬地将课分为“真课”和“假课”。如此武断的言论反映的是对公开课的无知,也展露出对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偏激与狭隘。

试教,是经过无数教师检验过的,教学技能成长的必经之路。试教是确保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不能期待每一节课前都试教,之后再执教。但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路上,必须有试教的经历。一节课,反复打磨,多次试教,找到问题,不断提升。这就是研究的姿态。公开课的研磨,可以视为青年教师在完成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多年后回忆,还可以借助代表作来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与教学思想的变革。

试教的意义无需赘言,只是需要提醒青年教师要正确看待试教,不要误解试教,要合理借助试教完成教学技能提升。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试教时应做些什么呢?试教后还可以做什么呢?

试教时,青年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情的变化,在尝试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真实体验中,让自己与课充分融合,从心底里熟悉教学流程,掌握课堂的推进计划,知晓运用哪些方法能够抵达目标,能推动学生迈向深度。试教之后,要主动收集各种的评估意见及时反馈、改良,提升就有了可能。

既然是“试”,就不要期待总能一次性成功。试教也是一种心态的锤炼。咨询所有名师,都一致表达“没有人能够轻轻松松,没有人能够一举成功。”任何一个设计,面对实际情况时都无法照原样执行。这就像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规“没有任何一种战略战术,能够面对敌人时按照原样开展。”试教是人与课的融合历练,让执教者看到问题,面对失败,反复尝试。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最真实的刻画。试教中,你的心变得坚强,你的教学执行变得更灵动,你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变得更多元。

我和青年教师分享了上述观点后,青年教师和备课团队做了些什么呢?

大家决定继续研磨,试教。每一次试教之后,大家都跟我反馈结果。我也从一次次的反馈中感受到青年教师一次次的进步。至此青年也才体会到:第1次的失败是必然的。

同时,青年教师做了教学设计的“瘦身”,不再肆意添加一些时髦的做法;不再害怕“没有用学习单,就要一票否决”的评价标准;不再用“没有讲任务群,就不是新课标的课”的观点来限制自己。教师更稳重,更真诚,更真心实意地希望把课上好。同时,大家发现,只要上出好课,评估系统是为你点赞,会放弃之前的各种“清规”。而之所以流传出那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可能因为教学效果不佳,又找不到方向时的“病急乱投医”。

不出效果,就出花样,形式主义就开始膨胀。这是反复打磨后,青年教师最大的收获。

同时,青年教师还发现,如果有时间,或者希望成长更为扎实的话,可以将自己的课堂用语音转化成文字,深入研究自己的教学实录,以便于自己在每一个细节上不断琢磨。

这节课经过区级选拔,又获得了市级大奖,即将继续升级。备课辅导有了成效,我也欢喜。对于我而言,更大的收获是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中,获得可贵的体悟——实录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好方法。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设想:让青年教师将我的阅读、习作课整理成教学实录,并且进行评点,逐行逐字展示教学中的微观生态,整体呈现一节课设计的宏观理念。我相信这样的梳理、总结、分享,对每一个青年教师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对我个人来说,让我看到自己进步途中的绝佳风景。

深深的祝福读到这篇文章的青年朋友们。希望青年教师更看重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属性”,在教材解读、备课、设计、执教的专业之路上,走得更坚定,走得更长远。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