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室里有一面“提问墙”

2024/9/23 17:11:38  阅读:45 发布者:

“提问墙”既是教室环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提问教学新样态,基于“双重编码”理论,通过借鉴、移植、创新等途径,充分发挥语言和非语言(图形)的组合力量,引导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自主研读文本,培养“能自主、会提问、善思考、会迁移”的独立学习者。

01以“墙”为引

我们在教室开辟了一处用于展示学生问题的可以移动的“提问墙”。它与教室黑板差不多高,我们遵循艺术性、参与性、动态性原则,在内容呈现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提问墙”包括提示栏、问题栏、拓展栏、评比栏等栏目。提示栏里呈现提问名言、提问方法,营造提问氛围,明晰提问方法。比如“今天你问了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如“五何”提问法、联系生活提问法等,这些会不定期更换。

问题栏里设定两个区域,一个是让学生粘贴提问单的区域,学生用白色的长条问题单把自己预习时的问题逐条粘贴在此区域;另一个区域占地不大,要求学生用红色的长条问题单粘贴自己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低段学生,我们会在问题栏画一棵“问题树”,学生的原始问题就写在树叶上,当一个问题解决了,树叶落下,你就可以再写一些问题上去。每天给“问题树”添加树叶,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学生的质疑习惯也日益养成。

拓展栏前面是课外书的名字,后面是“提问与解答”。学生平时在家阅读课外书提出的问题、自己觉得有价值或想要得到同学帮助解答的问题,可标注提问者的姓名,贴到“提问墙”,有能力解答的学生,可以将解答过程按要求记录在不同颜色的问题纸上,贴在解答处。

评比栏借助提问评价表对学生的提问、解答情况进行打星,评价的内容涵盖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每周会在评比栏中评出“提问小明星”“解答小神人”。

02让“墙”说话

我们借助“提问墙”让“墙”说话,经历了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应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次提问的迭代升级中提升学生能力。

1.课前征集问题,生成问题

为了清晰、直观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到学生知识的盲点、学习的关注点、问题的聚焦点,准确生成问题,让学生的问题上“墙”,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单,根据课型需要安排学生预习,并把不理解的疑问写在“问学本”上。第二天,教师收集问学本,汇总问题,进行初步筛选和梳理,形成问题串。最后,把整理后的问题逐个写在问题纸上,写上提问者的学号,贴在“提问墙”上。

2.课中六步展开,习得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六步”教学提供清晰的策略指导,强化提问能力。在此以《一个粗瓷大碗》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启问——问题的提出。在这节课中,我呈现“提问墙”上学生预习时的问题,让学生默读问题,并讨论:你为哪个问题点赞?分享各自已有的提问经验。

第二步:理问——问题的聚焦。理问就是师生一起对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排序、补充和聚焦,实现“学生问题、学科问题、教师问题”三位一体,提炼本节课核心问题。理问的常规操作形式可分四步:一是小组筛选,预习提出的问题很多,我让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组内认为有意义的13个问题;二是全班梳理,小组向全班汇报筛选出的关键问题,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归并、分类、排序,形成问题串、问题链或问题树;三是教师补充,在梳理全班问题的同时,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未提出但由预学单反映出的潜在真实问题,丰富问题群,实现“学生问题、学科问题、教师问题”三位一体;四是聚焦核心,问题系统逐渐形成,最后引导学生找到核心问题——为什么赵一曼把一碗满满的高粱米饭倒进锅里,而盛了半碗野菜粥?引领本节课的学习。

第三步:研学——问题的探究。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问题,细化思考核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步:评学——问题的进阶。评学是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评学的目的是推介小组成果,创新小组汇报形式,鼓励学生质疑,生成新的问题,如“为什么赵一曼要轻轻地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做这件事呢?”,用红色问题单呈现在“提问墙”上。

第五步:教人——问题的协助。这一环节是为后20%的学生服务,培养小老师帮助学习碰到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问的,旨在让学生明白:先学要带后学,小组是一个整体。其操作策略有:非固定形式——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固定形式——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形成学习共同体,学困生主动提出困惑要求优生解答。

第六步:教己——问题的反思。教己是促进自己由低阶认知向高阶认知进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我有哪些收获?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我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或者借助“提问墙”记录学生的反思与问题等,由此提升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3.课后多元展评,养成习惯

关于“提问墙”我们会有详细的评价,学生可以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或想要得到同学帮助解答的问题标注提问者的姓名,写在问题纸上,贴到“提问墙”上,有能力解答的同学可以将解答过程按要求记录在不同颜色的问题纸上,贴在“提问墙”的解答处。其他学生觉得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在提问者的问题纸上画一个支持星。一个星期获得星数前三者,被评为周“提问小明星”。我们会在班级进行“提问大比拼”“问题分享会”活动,评选周“提问小明星”“解答小神人”,学期末评出“提问大明星”“解答超人王”,除了奖状和奖品外,应学生的要求还设置了“特殊奖励”,获得学期“提问大明星”和“解答超人王”的学生可以与校长合影。

03借“墙”提效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问墙”的价值。“提问墙”按照双重编码理论,将学生的问题可视化,便于可读、可学、可用,学生在阅读其他同学提问时留下的印迹,方便学生之间共享评论。“提问墙”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课前课后可以随时随地粘贴问题,怎么想就怎么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习得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此时学生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给予学习者相对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协作和教师同伴的帮助实现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基于“提问墙”上原有的问题,学生在分类梳理中分享提问经验,同时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学生与同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通过“扶放有度”的教学,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创建和意义建构,在一次又一次提问的叠加过程中,学习过程被打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从肤浅走向深刻。

任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代表一个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了产生问题,学生就必须把学科知识同自身思维链接起来,调动已有认知提问题,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而对问题分类、筛选的辨识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一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又伴随一个新问题的产生,激发学生提出独创性问题,让原本闭环的问题重新打开,让学生产生对作者、对世界的质疑,激发他们的后续思考,将问题引向具有生活价值的语文学习。

这期间伴随不同的问题拾级而上,思维变得灵动而丰富,学生养成敢问、会问、乐问、善问的好习惯,积淀发散、求异、深刻的思维方式,达成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之效。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