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简单化的集中“圈养”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问题

2024/9/23 16:06:15  阅读:16 发布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论断赋予了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强国、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高位引领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系统要素之间不仅关系复杂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硬要用处理简单系统的方法处理这一复杂的巨系统,把人的社会性、复杂性、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不确定性简化处理,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那些工程化、标签化、功利化的方法是有问题的。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具备创造性能力的基础上,未来能够引领各行业发展的人才。我国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致有三类探索:

一是开设更丰富的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对优秀生实行破格制度,包括破格升学、破格升级等,这一制度可以满足优秀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他们的学习速度和强度;

三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其主旨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框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认识也是不断修正深化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进一步探索的前提。

树立学生“生成”观

拔尖创新人才是由多种力量合成的结果,最重要的力量是内驱力,即其自身的成长力。我们一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很多独特的品质,如对环境敏感的觉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对某种现象浓厚的兴趣、强大的专注力和探索的热情,以及敢为人先、不惧失败的冒险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等。

大多数拔尖创新人才的这些品质是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后来的工作历练逐步形成的。学校教育起到“蓄水池”作用,可定位为储备人才,相信未来有些个体可以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简单化的集中“圈养”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问题。在学校教育阶段,尊重学生的生成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树立学校“土壤”观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想要做到与学生同频共振,引领学生行至拔尖创新人才之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营养”和纠偏方案,需要进行全时空设计。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核心要素:独立性思考、批判性评估和系统化方法。在面对新问题时,独立性思考能超越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避免人云亦云;批判性评估能帮助我们避免盲从和偏见;系统化方法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看问题,搭建结构化框架。

总之,批判性思维对于孕育创新意识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着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土壤,并让学生在营养丰富的土壤里浸润成长。

树立教育“全人”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而人的潜能要通过全人教育才能得到释放。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忽视素质教育,把拔尖简单理解为考试分数高,甚至片面追求“清北升学率”,以此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这是完全错误的。

2019年,丁肇中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几乎认识每一位活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90多位,其中考试考第一名的一个都没有,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个。创新的特点不是他考试成绩优秀,而是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愿意去尝试······”

全人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座,有了这个基座,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不断涌现。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