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教研就是教学研究。广义来讲,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资源、方法以及评价甚至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而我们目前一提教研就是指备课组、教研组在固定时间、地点所进行的集体教研活动。这是狭义的教研。
教研分为个体的教学研究和集体的教学研究。二者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集体教研又分为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校际教研、校内论坛、讲座、赛课、观课、评课等等多种形式。集体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各个学校的特色教学法、学案、导学案、学习任务单以及配套测试、过关练习题都是教研的成果。可以说,教研是教师速成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手段。其中,既要有顶层设计,还要有配套措施,关键一点就是要有执行力!否则,设计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具有组织领导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高的专业水平、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令人信服的威望。
个体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个人出于对教学的热爱、兴趣、责任,在集体教研之外,对教学内容、资源、方法、对象(学生)以及理论的研究。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但是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个人素养的提升起着基石的作用。这是更为广泛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往往跟教师个人兴趣、关注点有关。集体教研毕竟有限,更多的是个体教研,更多的是随时随地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研是中国特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部于2019年11月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由此可见,新时代教研工作意义愈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指出,“教师成长的核心与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教师个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形成个人独到的教育思想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常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只有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才能学起来、才能学好。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要变“要我研”为“我要研”,调动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地、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个人专业素养,逐步地从一名“雏鸟”变成“雄鹰”,从一名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那么,究竟如何激发老师们的这种内驱动力呢?
首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个人成长指明了方向。
其次,“事业是书写你人生未来之辉煌之载体。”西安交通大学前校长王树国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也许有人会说,王树国是大学校长,人家就是干事业的。我就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普通教师,没有王校长那么伟大。是的,我们确实是一名普通教师,但是,普通教师也有普通教师的伟大。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节课,批好每本作业,教好每个学生,就是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事业!所谓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所谓成功,就是简单事情坚持做,重复做,用心做,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所以把教书当成事业来书写,那么你的人生定会辉煌灿烂。
第三、学科建设与教师个体成长需求相一致,即个体教学需求与学科整体要求一致。个体需求是指教学中在知识上更加完整、方法上更加完美。一致性是学科教学要达到的标准,即课程标准。在此目标下,必备知识要全部落实,关键能力要达标,逐步培养学科素养,从而形成核心价值。这需要教学评各个环节一体化,要有一套整体的要求与做法。这就需要把个体的需求融入到整体的要求中,从而达到两者的一致。要达到这一点单靠个人不可能做到,因此集体教研就必需发生。在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教师也就顺利地成长了。
第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个性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社会需要高素质、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就需要个性化教学,即因材施教。“三新”背景下,学生的成长越来越个性化,尤其是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制”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学生成长搭建了最“合脚”的平台,那么怎样培养、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能不能成才?就是一道摆在各个学校、各位老师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解这道新题,除了需要我们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外,还要靠集体团队的力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探索出一套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新路。这就不仅需要学科内,甚至学科外,即跨学科的教研,这无疑为传统教研提出了新挑战,不过这也恰恰符合“三新”的要求。
第五、“三新”背景下,素养本位的教学要求素养本位的教研。人才培养要以核心素养为本位,这就要求教学方式围绕核心素养来展开。所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以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为准绳。以此来把握教学方向不跑偏,育人方式与时俱进。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教研)就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恐难当此重任。
第六、创新教研模式,建立教研规范,创设校园教研文化。教师对教研活动是否积极关键在教研活动(集体教研)对教师本身教学、专业发展是否有益。多年来,职业倦怠、教研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导致教师对此多有诟病,甚至抵触。因此创新教研模式、建立教研规范,创设和谐的、互帮互助、井然有序的校园教研文化刻在眉睫。跟课堂教学相类似,人人参与,共享成果的教研模式;建立井然有序的教研规范;完善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文化更能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再辅以讲座、赛讲、观课、说课、研课,访研等等活动,教师的教研热情会更加高涨,教研活动会更加完整。
第七、数字化教研。怀进鹏部长指出,“教育变革要以数字化为杠杆。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1)远程教研
①校际教研,包括同学段校际间的交流、研讨。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弥补不足。
②U.S.合作,即大学与高中间的合作,包括课题研究、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对高中教学的指导、师资培训等。
③上级指导,上级教研部门对学校教学、教研的指导、检查、培训等。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
最首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与技术观念的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以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贯彻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
其次要进行深入的“双师课堂”研究,不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而且促进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教研内容的数字化、模块化
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各学科教学设计、导学案、学历案进行模块化;对专题训练、过关检测题、周测、月考题、期中、期末考试题、模拟考试题,微课、慕课、案例分析、各类课型示范课(录像)等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校级教学资源库。
第八、人工智能(AI)赋能课堂教学、教研活动。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2024年7月4日下午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业变革,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革根本的应该是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这可以使人工智能技术真正通过教师深入传递到教学和治理的全过程中去。通过人工智能的积极赋能,使教育教学更有效、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具有变革性,让教师更具有创造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个性化。
(1)以智助教,精准教学。通过教研活动(观课、评课)提高认识,进一步完善教学各个环节,研讨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智慧课堂的稳步实施。
(2)以智助学,个性化学。智慧教室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全面、详细的评价。实施智能辅导,个性化教学全覆盖,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3)以智助研,科学教研。构建数据驱动、基于证据、精准诊断和反馈的教研新范式。通过智慧教室或智慧教研室对教研活动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精细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浅层的、强制性的、甚至是无效的考核。(达到此目标为时不远)
吴岩副部长指出,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而言不是一般的策略性问题,而是影响甚至决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这是当前的一个初步共识。因此,教育教学要脱胎换骨,彻底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中解放出来,那么教研则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第九、旨在激发内在动力的教研评价。
教研评价既要评价个人,也要评价学科组/备课组;既要评价内容,还要评价成果,更要评价参与度,即过程,体现集体团队精神。教研组/备课组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学术基层组织,是学校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教研评价要科学、客观、全面、有深度;避免形式化,避免为考核而考核,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仅仅简单地以经济刺激为手段。要长远规划,分阶段、分批次达到教研目标、教师成长目标。
第十、探索“未来学习空间”的新样态。
目前“未来学习空间”的最终样态还未形成,它会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持续更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个愈加开放、智能的空间。适应“未来学习”需求的“未来学习空间”将标志着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升级。
总之, 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以“学”、以“学生”为中心,守正创新,开拓教研新模式,服务教育教学;以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以科学的、激发内在动力的教研评价,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是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宗旨,以此来铸魂强师,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最终达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的。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