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室。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一课堂是与第二课堂相对而言的,指的是课堂教学,是依据教材及课程标准,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
课堂教学是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手段具有互补性,教育效果具有趋同性。
(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间接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将所学书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则需要第二课堂发挥作用。
1.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当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需要利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来指导时,就会积极主动、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无疑会强化、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 检验和完善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第二课堂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
(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
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衍生。第二课堂可以局部替代第一课堂,使原本偏重于纯理论性的第一课堂的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升华。学生在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到学术创新理论和创新的方向,对原本属于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升华。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就会因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达到理论的创新,实现对第一课堂延伸和补充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内容的丰富性。第一课堂的教学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是第一课堂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学术科技,还是文艺体育,第一课堂都无法完全涵盖。
2.时空的开放性。第一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每周学时相对固定,地点也仅限于教室、实验室之中。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却是相当的开放与广阔。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第二课堂空间。
3.参与的主动性。对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主动选择的范围会受到学时、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而第二课堂却完全是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学生以个人兴趣为起点、个人志向为依托参加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便成为学生个性张扬、潜能发挥、创造力展现的平台。
4.目标效果的全面性。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目的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积蓄能量。而第二课堂为学生所提供的锻炼与启迪,却是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实际成为学生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媒介,从最初怀着不同的目的或兴趣走进第二课堂,到毕业后离开第二课堂,学生的素质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收获的亦各不相同。
5.实现方式的多样性。第一课堂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实现教育目标,方式比较固定单一,偏重于灌输式,而第二课堂则具有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参与的多种模式,侧重于实践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参与式。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是承载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教育阵地和渠道,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矛盾性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但二者也会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1.课时安排与时间分配的冲突。学生在第一课堂课业压力之下,不可能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第二课堂。许多学生很少参加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担心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
2.教育资源稀缺导致资源分配的矛盾。在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问题,成果得不到学校的承认和肯定,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一部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此外,在硬件方面,学校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这直接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导致第二课堂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通常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肯定,导致第二课堂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即使个别学校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有一定评价考核,也往往因为缺少如第一课堂考试的客观记录和严格考察,导致部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流于形式或搞花架子,而忽略了第二课堂育人的实际功能。
如何解决上述的冲突和矛盾,是今后教育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为第二课是在内容、形式、目标、效果等诸多方面都超越第一课堂的独立大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的学校教育应着眼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独立大课堂来建设,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分工明确,从体制机制的完善、师资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方面入手,不仅要发挥好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转自武宏伟01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