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推行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起着引导性作用,在中小学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促进中小学人才培养。在学科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深入贯彻了立德树人理念,呼应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而且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中小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追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3]5。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从开设思政课程到实施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中小学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也促进青少年三观的养成与道德情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这就要求中小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中小学课程思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不仅要重视思政理论课,更要注重从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学课程思政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进取,在学校思政体系建设中坚持知行合一。就知而言,教师知学生才能知。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生理及心理未定型,必须依靠各学科教师的引导。学校鼓励引导学科教师争做“四有”教师,不仅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学科课程本身,自觉探索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教学内容,讲出让学生信服的理论。在行方面,中小学要重视提升教师师德师能,鼓励支持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和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丰富课程思政实践形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从学科课程教学到各种主题活动,学生不仅在学科课堂上汲取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学科知识,而且从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学习法律法规,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形成高尚的道德思维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是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
中小学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秉持育人理念,深入贯彻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的人才理念,注重从小抓起,从思想启蒙和道德培养入手,构建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中小学课程思政要求学科教师通过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理,学科教师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时坚持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真正将立德作为树人的基石,把传承科学的知识技能与正确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价值的实现方面严格遵循主流价值观。课程思政是中小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小学课程思政通过针对性和潜隐性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针对性来说,课程思政从学科课程着手,在教学中需要学科教师从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同样,课程思政的潜隐性特点是缓慢渐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小学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促进课程思政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促进中小学学生独立性思考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提升中小学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中小学推行课程思政具有其科学性。由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各不相同,学习的书本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其中高中重在常识性理论的传授,初中阶段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培养情感认同。中小学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在于其本身以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在学科课程中有计划地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推行中小学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学科教师在对真善美资源的挖掘中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理念的融合,在学科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学实效性。
中小学课程思政要遵循学生成长认知规律,在鼓励学生践行真理的过程中升华学科课程本身的育人理念,进而增强教学实效性。其一,中小学课程思政要求学科教师立足生活实际,脚踏实地讲理论,热情饱满讲思政;其二,课程思政促进教育过程合理规划,从实践方面要求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时间占比及融合渗透程度,从思想层次突出社会主流思想和正确价值观,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吸收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强自身精神力量,促进自身更高的精神追求;其三,课程思政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中小学学生本身不具备成熟的认知结构,在课程思政中易被引导,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的引导会带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中小学课程思政面临的实然困境
中小学课程思政在对学生由真向善到美的引导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前期准备不足,后期效果不佳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育人成效本来就是课程质量的应有之义”[5]25。在中小学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对其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中小学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部分学校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而对其他学科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重视不够。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依靠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在中小学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和价值取舍的能力。课程思政是对学生知识,情感,意志的培养,在现代课程论中,“课程是由知识、技能及与之相应的学生的活动组成的”[6]4,这一观点将课程作为教育的主渠道,虽然从实践上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式,但却忽视了课程思政本身对中小学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道德感的培养。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在小学是思想品德课程,初中是道德与法治,高中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方面。思政课程的比重在逐渐提高,但是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依旧比较肤浅。只有充分认识中小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才能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其二,部分中小学对课程思政理解不足,认为推行课程思政会弱化思政课程,不能正确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在部分中小学,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导致学校对思政课程的忽视,认为思政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减弱,轻视思政课程对各门学科的引领作用。“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载体”[7]20,中小学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程这个“领头羊”,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关系的理解不到位反映出部分中小学在课程思政推行问题上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二)对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不够
育德是树人的根本,培养中小学生必须坚持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小学应试化的教育让教师学生一味追求分数,大部分学校坚持成绩考核,习惯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课程思政面临的理念性误区。课程思政主张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有机融合。部分中小学把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看成关于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教育,过于重视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中小学课程思政对学生个人成长方面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主张人更应发展自身个性,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个性不断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小学课程思政在促进社会发展和青少年个人成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思政中,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的规范性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也在于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塑造自己的品格,激发自己的精神动力。当前部分中小学依旧将成绩放在首位,应试化的考核压力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身上都有体现,学校把学科教师的教学成果即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同样,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成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书本上,忽视了知识与道德的协同发展。
(三)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单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学生年龄及认知规律,牢牢把握具有时效性和系统性的思政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部分中小学空谈课程思政,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科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笼统式宣讲或单纯的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完成教学任务。在推行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部分学科教师对从学科课程中挖掘育人理念等敷衍了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既不能有效吸收学科知识,也不能承载价值理念。有些中小学教师过于注重成绩,把思政任务看成形式,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并未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课程,空谈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在讲学科课程知识的时候突然切换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这样的突然切换有时不仅不会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不知该如何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而是“两张皮”,导致中小学课程思政难以真正落实。中小学课程思政未能以教育者自身的信仰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有言传,没有身教,从而导致德育效果被削弱,思政作用不明显。
三、中小学课程思政的纾困对策
中小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堂。学科教师应立足新时代大背景,增强自身使命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理想信念,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把中小学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必须强化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坚持课程思政高站位,同时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发展。
(一)深化认识程度,坚持课程思政高站位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重大作用”[8]74。深化对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认识,一方面需要落实到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学科课程中,学科教师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堂全过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政理论课。首先应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重视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在中小学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注重思政课与学科课程的协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党的理论知识走进学生心中。其次要强化思政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好的思政课程是各学科进行课程思政的后盾,课程思政在思政课程的引导下增强科学性。二者之间要相互配合,互相呼应。思政理论课旗帜鲜明讲思政,而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培养中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中小学课程思政让思政课程和各门学科同向同行,共同助力中小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坚持课程思政高站位,注意活动不能代替课程,课程思政方式不能单一,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中小学课程思政做到有趣与有用并行。其中有趣在于把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课程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学科课程具备亲和力与针对性,有用在于中小学课程思政增强学科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同时避免将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政治宣传,学会充分利用课程优势,在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中小学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课程上,用课程呈现价值理念,用教育实践活动做辅助。
(二)挖掘隐性功能,强化课程思政渗透力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其中隐性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延伸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作用。“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实效,仅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隐性教育,促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9]69。由此可知中小学课程思政更需注重挖掘隐性功能。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表现为学生在学科知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隐性功能是课程育人的延伸和发展,能更好地强化课程思政的渗透力。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探索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等,促进各门学科与思政课程的相互配合。其次,隐形功能借助两种媒介发挥作用:一是学科教师。教师将学科课程知识深入挖掘,将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向善而行。在高中阶段课程思政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初中阶段的课程思政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意识为重点,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小学阶段应注重启蒙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争做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愿望。二是学科教材。在中小学学科课程设置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科教材本身就带有育人的元素,文科教材更容易看出其中要彰显的价值观,而理科教材很多时候让人认为只是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很容易忽略科学本身蕴含的精神。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已有资源中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挖掘,除了文科性质和理科性质的课程,在劳动课中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体育课上应着重把课程教授、实践活动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相结合,培养学生奋斗向上的精神。同时学科课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淬炼精品思政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着国情和学生学情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不同的中小学、不同的年级班级和不同的学生在课程中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不同的,所以课程思政必须做到因势而新,因时而动[10]5。学校作为课程思政的首要推动者,应广泛组织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活动,例如邀请思政学者进行讲座、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同时也为学科教师教学活动助力。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避免方法单一化教学,因为平铺直述不仅会浪费学习资源,也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科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推行的“主力军”,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程实践中注重在学科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做到思政知识“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同时学会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利用视频、电影、纪录片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打造精品思政课堂,更好地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淬炼精品思政课堂要求中小学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巧用善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科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结合,牢牢抓住中小学学生的兴趣点,同时提升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首先,学科教师应增强自身课堂反应意识,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观察学生听课的高潮点和学习的疲惫区并适时做出课堂氛围的调节。学科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体验水平”[11]67,将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挖掘,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内容创造性转化,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科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思维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中小学课程思政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例如情景教学,促进学生融入设定的情境中感受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从而增强认同感;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幻灯片,放映与思政理念相关的纪录片等,启发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开展小组讨论研究,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思考模式。最后,推行课程思政必须立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转自马车笔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