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助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不仅旨在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着重于培养其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应侧重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大单元教学内涵
大单元教学法通过将教学内容分割为独立的学习单元,以核心主题或活动为中心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该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系统性整合,以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单元可能直接来源于教材,或者是基于课程要求重新组合的内容。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学、学习和评价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构建以主题驱动或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学生在互动和探究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价环节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反馈手段,涵盖口头问答、项目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集教学、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全面成长。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法的引入彻底改革了初中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紧密结合。此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化学课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和充满互动。它通过将化学知识分为围绕核心主题或实际应用的单元,不仅使教学内容系统化,还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程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学习。教师采用实验演示、模型制作和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活动,全面加深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大单元教学特别强调评估的多样化与持续性,通过项目作业、实验报告和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这种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活动深化知识理解,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参与调查本地水体的化学成分,不仅亲身体验科学分析方法,还能深入理解化学在环保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实践理解抽象概念的具体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模拟软件来进行化学实验,这不仅保障了教学的安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大单元教学法通过其全面的设计和多元的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其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应用能力
在初中化学的大单元教学框架下,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进行全面的课程设计,并有效整合关键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和逻辑性,建立一个清晰、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通过构建思维框架,教师帮助学生连接并理解各化学概念,进而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的特点后,能够更精确地选择实验条件和材料。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知识,强化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不仅巩固了知识基础,还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极为重要。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基于化学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化学学情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有助于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深化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提升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见的宏观物质。同时,学生将学会用化学符号表示这些微观粒子,并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实验、模型、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培养其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将强调化学学科的社会责任,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期望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足化学课标,建构知识体系
立足化学课标建构知识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溶解现象》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还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于溶解现象的基本要求,即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本质,知道溶解度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和理解溶解现象。比如,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比较溶解速度的快慢,探究温度、溶剂种类等因素对溶解过程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证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糖在水中的溶解、盐在海水中的溶解等,来加深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还能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这种立足课标、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立足化学素养,设计教学内容
立足化学素养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深入探讨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等有机化合物。通过学习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学生们将能够理解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将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自观察葡萄糖与斐林试剂的反应,了解糖类的还原性;通过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实验,揭示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同时,通过油脂的皂化反应,让学生们认识到油脂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们不仅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还能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种以化学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全面的化学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立足学习任务,设置真实情境
结合学习任务设置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探究,深化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水质检测与净化”的学习任务,将课堂转移到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或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在这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需要利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测不同水源的酸碱性,记录数据,并分析原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添加适量的碱或酸来调节水质的pH值,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到酸、碱的性质,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实验技能,提升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比如,让学生探究家中常用的清洁剂、厨房调料等物品的酸碱性,或者讨论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立足于学习任务,更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化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得到全面提升,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并掌握酸、碱、盐的基本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五)立足问题探究,优化学习过程
通过问题探究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金属的冶炼与利用》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方法优化了学习流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探索技术。化学课程,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探究活动,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的操作实践技能。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从日用品中提取铁,让学生观察其变化过程,并将之与工业金属冶炼技术进行对比,这帮助学生理解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建筑和制造业中的应用。同时,学生还讨论了金属的回收与环保问题,探索如何科学地重用和回收金属资源,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教师注重课堂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也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激发了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六)立足主题活动,促进知识内化
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在本节假日课中,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哪些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随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某些食物会甜?”“油脂在食品中起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归纳,不仅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作用,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观察糖类的性质,或者通过加热油脂来观察其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食品中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立足以评促学,提升学生素养
以评促学,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认识化学变化》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为了“以评促学”,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测试外,还可以引入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评价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这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学生在《认识化学变化》一课中,不仅能够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立足以评促学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符合教育改革趋势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在未来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大单元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