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也说“单元”前面有个“大”

2024/9/19 18:09:04  阅读:30 发布者:

“大单元”教学的争议还在继续。

这是好事。理越辨越明;事越做越透。

新概念的理解,有时候简简单单,有时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显性知识很重要,理解新概念,隐性知识更重要。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什么是“单元”,既有显性知识作为线索,又有隐性知识加持,理解起来很容易。就语文学科而言,“单元”明明白白就是教材内容的一种组织和呈现形式,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处理和转化。每个单元,都按照统一的线索和框架安排一系列的内容,这些内容为相对确定的短期学习目标服务——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学习目标是由“语文要素”来指引的。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单元学习目标,其终点就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和运用,基本与深度理解没有关系。

“单元”前面加个“大”,有人觉得这是多此一举,是没事找事。这样的看法,隐含着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解和判断——“大单元”也是如教材单元那样的一种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不过就是比现有教材单元的内容更多更杂,所需教学时间也必然更多。如此,反对就理直气壮了:教材单元的内容难道不足以承载起落实课程目标的责任吗?扎扎实实学好教材单元,又不增加师生的负担,不是应然的选择吗?

“单元”前面加个“大”,真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其实不然。

“大单元”这个概念,并不是新概念,目前很多人对它的理解,既缺乏显性知识,也缺乏隐性知识。100年前,中国大地上就有很多中小学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当时的大单元教学,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从不同的(学科)维度展开学习活动。关于这一点,我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中有过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显然,这与当下的“学科”大单元教学,是有区别的。但是,理念和目标追求,基本是一致的——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真正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强迁移能力。

当下的学科“大单元”教学,如果还惯性地理解为是在大家熟悉的教材单元基础上做“量”的扩展,那么,曾经的主题课程也好,群文阅读也好,多维拓展式母语课程也好,也就都可以称之为“大单元”了。这些都是课程内容形式上的不同组合和呈现,而2022年版课程标准已经在“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上有了纲领性的规划,即六大学习任务群。

大单元教学,之所以冠以“大”,强调的是一种突破了以往理念框架、目标定位的教与学方式的实践运用。“大”不在内容容量上,而是“质”的追求上,即贯彻新课标理念,追求“大概念”理解(深度理解)——大概念统整,是大单元教学的根本特征。为了促进大概念的理解,每个单元的学习都精心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大情境),帮助学生以具体的身份建构学习体验和意义,都精心设计和运用科学适切的学习任务以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驱动学生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简单而言,“单元”之前冠以“大”字,不是相对于教材单元的内容体量,而是在核心素养目标追求的当下,对所运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和实施方式的界定。也就是说,学习内容可以还是直接来自教材的现成单元,不增不减(也可以根据深度理解目标的需要适当增减),教与学的方式是“大单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改变多年来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摸爬滚打,结果却把学生整得越来越笨的尴尬局面。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