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学中的七大关系
2024/9/18 15:13:25 阅读:26 发布者:
马克思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历史教学中也是“矛盾重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教学中七大关系,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活动彰显协调统一、教学效果良好是我这篇随笔思考的焦点。
第一对关系:大与小的关系,课堂时间有限性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就决定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探究这对矛盾普遍存在于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宏大叙事在于理清历史脉络,进而明晰历史规律。如:在谈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这个专题时,就需要以时序为线索宏观构建土地政策演变脉络,如:1950开始土地改革———1953年开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而探究农村土地政策个性原因、内涵与意义,这样有利于把握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共性规律与启示。另一方面,我也需要探究历史细节,因为历史细节不仅能让历史课堂更加有血有肉,也能使得历史育人更加情真意切,更加入脑入心。如在讲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时就可以呈现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包干到户托孤细节,让学生感悟来自底层农民不畏艰难,心系国家,勇闯新路的精神品质。总之,大则明晰规律,小则眼中有人。
第二对关系:讲与放的关系,二则缺一不可,只讲没有放,那就是满堂灌,老师累学生更累,只放不讲,只是浮光掠影、浅层学习,效果必定欠佳。讲是为了打开学生思维,为了击破思维障碍,为了抓住重点、以防用力错位。放是为了给学生留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先学是为了后教,是为了让学生实现自我领悟、自我开窍,在自学中发展学生自己。如:在讲《外交事业的发展》这课时,对于中美建交的国际背景,课本浓缩概括地呈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改变,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这时我们老师需要从70年代国际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苏联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祖国统一等角度重点讲、讲通透,以便于学生明白“捍卫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前提”的道理,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这就必须教师拓展延伸地精讲,对于中美建交的过程那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理清线索便可。所以要做到凝练讲述与鼓励生成相结合,努力做到讲则不愤不启,放则明确任务、提供方法、反馈结果。
第三对关系:道与技, 道指的是学科蕴含人和世界相处的规则和认知世界的方法,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历史学科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求真意识,辩证思维,远大视野。技指的是关键技能习得,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甄别、阅读史料、提取史料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有据条理化地输出信息的能力、做题解题的方法,这些技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也就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关键能力,总之,道则历史升华,技则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第四对关系,聚与散的关系, 聚则中心立意统领课堂,也就是利用大概念、大单元统领课堂,比如我们在讲《经济体制改革》这节课,就需要用“改革”这个大概念,建构出“为何改——如何改——改革效果如何——改革有何借鉴”这节课的逻辑框架,这样有利于就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课堂效果,也体现出“改革的背景——过程——结果——当今借鉴”这样的逻辑关系。总之,聚则凝练课魂,散则逻辑清晰。
第五对关系,古与今的关系,也就是明析历史和照亮现实的关系,也就是学古为了鉴今。例如:我们在讲《安史之乱》重点不在于讲安史之乱怎么乱,而是要从为何会乱中启发学生明白怎样才不会历史悲剧重演,要从乱的惨状中让学生明白“社会安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的道理。再如:我在学习开元盛世时,就要紧扣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怎样一种盛况”这两个问题,这能够增强民族自信也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从开元盛世古代史实中为今日的民族复兴汲取历史经验,以便照亮今日民族复兴之路。总之,古则辨析本质总结经验,今则拷问现实如何避雷。
第六大关系:范与趣的关系,历史学科有其严谨学科语言,学科唯物史观核心理论,也有其学科课程规范等硬性要求。也有其学科政治红线硬性要求。当然历史发展中也有大量趣味性的故事,也有其学科独特的趣味,忽视趣味性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进入历史虚构主义的误区,趣味性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基础上。总之,范则凸显学科个性,趣要尊重求真。
第七大关系,理与文,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体现着学史启智的功能,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比较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论证思维、顺向推理、逆向推理、审辩思维、合理想象思维等等。例如,我们在讲《原始农耕文明》这节课时,我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求异思维,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启示今人应该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借鉴。再如我们再讲《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节课,可以通过学生搜索证据论证自己心中秦始皇是暴君或是千古一帝结论,这就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己观点的品格。当然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讲授历史也必须要展现人文学科的语言美,人文学科的育人美,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必须神入历史地讲如丁汝昌、邓世昌等的爱国行为,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就需要我们的历史课既要追求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七大关系既是教学中的矛盾关系,在教学中应追求对立中的协调统一,不可偏其一舍其一,既要统筹兼顾,也要从学情出发把握重点。
转自维言大义 历所能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