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备课法”,助力新老师上好“公开课”
2024/9/18 14:55:35 阅读:36 发布者:
第一次备课:
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全凭个人见解准备教案。这一阶段的备课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情况的理解,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新教师往往比较依赖教参资料,但如果一上来就看教参查资料,往往这节课就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素读教材,把自己的想法见解写下,往往成就公开课的亮点。
第二次备课:
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查阅名师教案、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和录像资料等。通过对比和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第一次备课中未考虑到的内容,以及别人备课中的优点和可借鉴之处,进而吸纳别人的智慧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关注名师的课堂,思考:
①什么是名师思考到的,我也思考到的;
②什么是名师思考到的,我没有思考的;
③什么是名师没有思考到,我思考到的。
第三次备课:
在上课后进行,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这一阶段主要是总结课堂上的得失,分析哪些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进,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做出调整。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
把自己的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整理出来既可以分析成败得失,也是将来论文写作的素材之一。
小tips
①保持好心态,大家对新教师的包容度还是很高的,在保证知识正确的前提下,步骤完整流畅,关注细节(如板书设计),有一两处亮点,课堂气氛热烈,这节课就很成功了。
②保证“你”的课堂,新教师往往会受到很多人的“指导”,而他们的意见往往也是相左的,一定要内化吸收,形成“你”的一课。
③其他班先试1-2遍,关注自己课堂是否流畅(这点很重要),学生反应是否积极,时间控制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
④关注“新课标”要求,尽量设置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设计好评价量表,实现“教学评”一致。
转自马车笔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