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根据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国家级示范培训班温儒敏讲话视频整理:
老师们好,今天我来讲讲关于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这个统编语文教材为什么要修订呢?这个修订版有哪些变化?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个教材现在还没有批量印刷,大家拿到的是一年级、七年级的样书。我们就把修订后的统编语文教材叫做修订版的。所以今年9月开学,一年级、七年级使用这个修订版之后,两年后其他年级将陆续的铺开使用。
我代表编委会和修订组介绍一下修订的情况,并且对怎么使用修订版语文教材提一些建议。等一下王立军教授和其他几位编委还要做更具体的指导发言。
我先说一线老师,你们可以放心、安心。修订版教材它的课文单元结构框架跟现在你们使用的教材比较没有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它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其中有多年来语文课改经验的积累,又借鉴吸收了一纲多本时期各个不同版本的精华。经过这些年大面积的使用,获得了普遍的好评,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还获得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优秀教材特等奖,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次修订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内容特色,他不是推倒重来。这次修订是2022年启动,仍然是在教育部的直接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是修订定的调子基调是稳中求进。
也就是说在研究基础上的完善和提升,它不是一个颠覆性的修改。那么这套义教语文统编教材,2016年开始使用的,2019年全国覆盖。原来已经做过有很多有关怎么用好这套教材的这个培训,老师们也已经积累了使用这套教材的很多经验。那么现在要用这个修订版,之前的培训所提示的所建议的,以及你们教学的经验仍然管用,并未过时,不是重打锣鼓另开张。所以我开门见山就告诉老师们,你们可以放心安心,当然还可以加上一个专心,那就是研究一下到底这个修订版改动了什么,为何要这样改,应当怎么来跟进教学。
大家都可能会问了,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才几年,为什么要修订呢?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有关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精神,要突出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第二个是要落实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就是2022年版的,落实他的精神。所以这次教材的修订主要是做这两方面的工作,让教材更加适应形势的发展,凸显时代性,贴近课标的要求。我们使用修订版教材,也应当多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和变化,努力在教学中去跟进和落实。
下面我要讲几个具体的。
一个是课文有什么变化,老师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社会上关注教材主要也是聚焦课文。
这次修订要求教材能够更加鲜明地体现时代性,凸显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课文的选编、增删主要就是考虑这个导向,对三种文化进行充实提升,就是调整优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选编就是古诗文了,充实革命文化的选编。另外就增选了一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编,修订版增加了多篇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主要是一些时代性比较强的文章,凸显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成就。有的课文是我们创新工作机制,邀请作家实地采风,专门为教材来创作,表现时代楷模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材编写中这个课文的调整是件大事,争论也比较多。要从大局出发,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寻求共识,减少争议。修订版的这个课文仍然是坚持经典性,强调文质兼美,适教利学,就是适合教学,有利于学习这样的标准。经典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大部分课文都还是传统的,是几代国人所熟悉的。所以课文这次修订了,课文的调整是非常慎重的,绝对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说每删去一篇或者新入选一篇,都要经过修订组编委会反复的权衡讨论、集体决定,还要经过多轮的审核,最后才能确定。
从整体上看,修订版的课文增删比重不是很大,小学1至6年级删去了41篇,新入选27篇。初中删去13篇,新入选17篇。新入选的课文占课文总数大概8%。应当说基本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还有鲁迅、郭沫若、老舍、冰心等经典作家,以及史铁生、魏巍、刘慈欣、金波等当代作家的作品都保留了,没有大的变动。新选入的课文中也还有巴金、孙犁、袁鹰等名家的作品。
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教材是最重要的公共知识产品,肯定要适合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的需要,要从政治上把好关,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共识。所以修订版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应该说是更贴近了,时代性加强了,文化自信突出了。我们希望教材的文化视野以及面向世界的胸襟能够更加开阔一些,也更加有趣味,更加活泼一些。使用教材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应当努力去做到润物无声。让课程思政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的部分,很自然地融会到语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之中。通过熏陶和感染,来实现文化自信。现在有开放的心态,要理解多样的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要充分的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精华,这是第一点。课文的调整也不是很大。
第二个问题,单元和栏目的微调。
修订版教材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方面是更明确了,这也更切实了课标的纲领性概念是语文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学习的任务、情景、资源和评价。
这次修订教材的框架结构,它是没有大的改动的。原来采用的双线组元,它这个方式就是说要兼顾融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和关键的能力都要承担,每个单元都要承担,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一个纲领。所以这次单元组织的结构方式和课标的要求它是吻合的,基本上是保留了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个方面的具体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作为要点来把握。可以说每个单元它都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一个或者是两个学习专题,都是担负一个或者多个任务群学习的要求。为了让任务群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鲜明,老师也更好操作,所以这次修订了在小学语文各个单元的导语上费尽心思,做了比较多的修改。可以说他表述更加清晰了,要求更加聚焦了。其中有人文主题的提示是提纲契领的。这个一般都是安排在导语那一页的上边,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学习的重点,都是三几句话,但是画龙点睛更加明确了。所以老师备课的时候,首先就要关注这个单元导语的修改的变化,这是我们教学的要点和抓手就在这里。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和有关加强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这次修订了对小学高年级原有的语文园地进行了调整,某些习题、活动重新设计,增加了体现单元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这方面的内容。初中就是每个单元都增加了一个阅读综合实践,一般都有三道题,可以看作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那么这三道题,这三个任务它的设计指向都是有分工的,大家备课的时候可以认真去研究一下。一般来说有一道题主要是结合单元课文探究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的,就是说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方面去靠的。另外有两道题,这两个任务分别是侧重于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策略和训练,是课文内容的整合,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所以这些题就越多综合实践了,都起到了反刍作用,就是对单元进行一个回顾,一个总结,延伸语文的能力。这个作用综合性、实践性明显加强了。
老师们可能还关心一个变化,就是初中语文每个单元新增加的这个阅读综合实践,到底是学完一个单元以后再安排,还是作为任务放在前面去引导。教材并没有做规定,让老师根据单元学习的性质以及你的学情去灵活运用,主动权放给老师。我个人的感觉还是学完一个单元以后,扎扎实实做好单篇的阅读教学之后,再来完成这个阅读综合实践比较好。当然也可以把它拆散了,并且安排到各个单元的课文的教学的过程之中。单元教学早已有之,整合学习也有很多的实践,很多经验现在尚未完全沉淀下来,所以教材没有轻易提所谓大单元,是考虑到它的稳定性。
另外老师们可能关心初中每个学期专门指定有一个单元,它就叫做活动探究单元,以前都有的,其中有课文,但又安排了两三个活动的任务,以任务引导阅读写作。这种单元的类型修订,修订之前就有了体现了课标要求的所谓任务启动,这次由八九年级扩展到七年级。此外每一个学期还安排有两次专题学习活动,以前是三次,现在减少一次,当然这类是主要活动。
围绕一个学语文学习的专题,开展自主性的、合作性的这样的一个读书、调查、讨论、写作等活动,让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语文生活中。注意这个词,语文生活到底这一类课怎么上,由老师根据自己的学情来决定。好了,教材既要安排,也只是一个提示和建议,就是说刚才讲的这个活动的单元,还有单元后面的阅读综合实践,都是要老师们主动自己根据学情来安排。
这次修订过程中,有的专家曾经建议把所有的单元都设计成活动探究单元或者是专题学习,就说全部都实施任务驱动。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还是采用以现在的双线组元的单元为主,也就是原来的那个为主。围绕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有利于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实践,适当增加综合和实践,一个学期安排一次活动,所谓活动探究单元含1到2次专题学习活动足够了。安排太多不切合实际,因为没有那么多课时,搞活动是需要时间的。
再说综合性、实践性也并不是通过活动或者任务驱动才能完成。即使是似乎很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老师讲如果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联系学生的语文生活,同样能够起到综合与实践的效果。我曾经说过,老师的课有时候是满堂灌,这是一个贬义词是吧?但他如果在灌的过程中,他能够处处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他的兴趣。一看那个学生的眼神就看出来了,这也就是情境,这也是活动,这也是实践。
第三个问题我再讲一下语文核心素养与知识能力点的落实。
这次修订还格外关注一线教学使用这套教材的反馈,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思维训练点,也就是语文素养的一些学习的训练的要点,都还是比较清楚的。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单元都有语文学习的要点要求,在单元导语、练习或者任务设计中也都进行了有效落实。以后也会在教师用书中加以提示,教材努力做到更加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的认知的特点,充分来体现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性,而且兼顾他们衔接。修订版比现在的教材,它的梯度教学的梯度是更加清晰了。所以老师们使用这个修订版可以多一些关注它的梯度问题。
拿到教材以后,从头到尾翻一遍,甚至我教初中的,我整个初中以后都看一看,这样就可以知道它的梯度的问题,它的每个环节,每个单元的要求,重点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所以我不主张抓知识点的反复操练,但是也不应该回避训练这个词。现在好像一谈训练就是个贬义词似的,没有必要。没有训练,那你怎么学语文呢?还是要有一定的训练。
修订版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处理好分项训练和综合学习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教材的基本思路是小学阶段重在言语经验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特别是养成好好学习的习惯。这时候孩子们仍然需要多一些分项的学习训练,比如说拼音、认字、写字、初步阅读等,大都是分项学习训练。
小学阶段分项训练的设计中其实也有综合,比如课文的学习是个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自信,在里面都有。你学一个天地人你我他,学一个古诗词,就学了汉字,里边不也有中国文化自信吗?也有语言建构,也有审美。所以口语练习和写作在教学中又是经常结合的,甚至字词句运用它也和口语习作有所交融。小学低中学段的分项学习训练现在安排的多一些,没有安排主题统领任务驱动的综合学习活动之类,在小学没有搞这个。到了小学高年级才开始逐步的安排一些带有综合探究意味的学习的内容。所以修订版的小学高年级的教材还有个交流平台,这个栏目改造为梳理与交流,适合适当的控制原来栏目它活动量过大,有些活动或者探究过于强调综合性,因为孩子太小了,难度过大,学时又不够,实际上完成不了。所以现在小学中低年段,他在这方面是做了总量控制的,你们可以关心一下。初中则是在认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逐步的增加一些综合的实践。这时候也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些分项的学习训练的。不要认为一讲分项就是回到老路了,不是这个意思。比如说阅读综合实践,他们专门有一类语言运用的任务,写作它也有专门的体系和系列,这都是有综合。但比起小学阶段,他更注重分项和综合的融会贯通,培养探究的能力。这是初中和小学不太一样,逐步来,那么到了高中,这个就更强化单元的综合实践了,更多的尝试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那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这个还是要有梯度,小学的低学段、中学段和高学段,到了初中、高中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修订版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到高中,各个学段的差异和他们之间的逻辑的关联性,应当说现在更加清晰了,是螺旋式上升,彼此有机衔接。使用这个修订版的时候,老师们要有个整体观,对每个学段每个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逻辑的问题,逻辑递进的问题,要心中有数。就先看一棵树,然后再细看一片叶。
这次修订很重视回应一线教学和社会上反馈的某些问题。比如说拼音教学是不是内容过多?教学的时间够不够?有些读音统一以后,比如说古诗词的某些字词精读的问题,它留下了一些疑问。所以在注释这一方面,现在也做得更加规范,有些东西可以说明也更加准确等。这些其实都经过讨论的,也做了一些修改调整和应对。这是第三个问题,关于这个一些难度结构的微调。
第四个问题还有其他一些改动。
哪些改动呢?一个是结构上也有微调,前面说到初中有阅读综合实践,增加了其实还有其他一些栏目的调整,以及各个栏目的编排,他的编排很有讲究,用什么字体,是不是在这个目录里面体现,都能够表现它的等级,它的重要性,重要的程度,这些细节安排都是有考究的,我们备课的时候也可以留心一下。修订版设计的各个栏目的思路,总的一个思想是化繁为简,眉目清晰,更好操作。这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原来有11个栏目,现在减少到8个,有些名称做了改动,特别那个语文园地,它的内容也改变了,改观了,综合性加强了。这些细节,大家可以关注一下,理解其用心,为什么要这样,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会权衡轻重,适当安排,这是一个微调。
另外一个就是更加注重幼小衔接,幼儿园这个跟小学的衔接,适度降低了小学一年级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这些年来教学一线和家长的呼声比较高的,就是希望降低一年级教材的学习难度。修订版也回应了,将汉语拼音由原来这两个单元,现在拆分为三个单元。阅读教学单元由四个减少为三个,识字课由10课调整为8课,识字量由300字减少为280字。总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是来降低了一年级刚上学的时候学习的难度,这是一个。适当降低了初中名著导读的阅读量。其实语文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靠大量的阅读积累。原来教材增加了很多的课外阅读,指定了一些名著导读的书目,应当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改进。但是现在看来社会接受程度也要考虑,他有时候接受适应不了,反映了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学业负担也未必在教材,但是我们教材编写还是要适当考虑这个要减负。这次修订就把原来的名著导读改名为整本书阅读,跟高中统一。原来的名著导读,每一册都有两本,还加上这个推荐四本,叫做自主推荐书目。现在把这个自主推荐书目给删掉了,留给课外去阅读。
这个变化并不意味着要减少大量的阅读量,是为了突出重点,强调一本到一类这种阅读的功效。第二个是把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扩大了,主动权交给老师和学生。这个修订版使用的时候,整本书阅读这原来的名著导读,他要求他数量有所减少,要求也要适当的降低教学中的要求。对于整本书阅读要降低难度,实行目标管理,不要过多的过程干预,不要把它弄得跟普通的课文那样要求很多,处处都要指向写作,指向考试,那样的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改动,包括小学各个栏目和单元教学内容内容的匹配度的问题也得到加强。还梳理了语文,另外一个框里面的。那个强化了语文知识和单元课文的关联,有些课文的旁批也增加了趣味性和问题意识,特别很多古诗文的注释也请专家认真把关,还打磨了编写的语言,特别是完善了教材的插图和封面等,这些都做了一些变动,这是第四个问题。
第五个问题,我们的教学,我们使用这个教材,还是要抓住多读书这个牛鼻子。
这次修订是稳中求进。所谓稳,就维持教材原有的特色。它的特色是什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看就是比起以前的教材,更加注重阅读的拓展,就是多读书。
现在大家都抱怨语文教学难搞,少慢差费,也就是吕叔湘之问,为何会这样呢?很复杂,但是要有所平衡,有所改革,那就是要抓住语文教学读书少这个死穴,在这方面多做点改变,不读书读书少,任何语文课改革的措施都是纸上谈兵。统编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以读书为本,读书为要。从小学开始就增加了很多阅读的延伸,也就是1+X,讲一篇课文,可以学生去多读几篇。每学一个单元都延伸到课外阅读更多的相关的内容。
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与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很好啊,带动了全民阅读。1到6年级都开设有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阅读。初中原来就有名著导读,现在就是整本书阅读了。课文后边也有一些推荐的1+X推荐的篇目,这都是以前教材的优点。还有就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也就是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这种阅读教学的体系是原来教材的特点,这些特点这次修订的都基本上保留下来了。记得当初一教语文统编教材刚投入使用的时候,有记者采访我的时候,这个记者就用了一个标题。他说新教材专治不读书,专门治疗不读书。我看他抓住了以前我们这套教材的特色,这个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是得到肯定的。修订版这是大致上维持了多读书的特色。使用这个教材,我特别强调要以读书为本,抓住培养读书兴趣从小学开始,这个牛鼻子要抓住,这是第五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脚踏实地用好教材,不搞形式主义。
现在语文界新名词、新概念、新方法很多,当然有他的道理,我们还是要认真学习辨识选择。老师们感到压力很大,眼花缭乱,一个方法就是化繁为简。刚才教材也是力图这样做的,化繁为简,为我所用。修订版就努力去做这个化繁为简。譬如说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就是把教学的内容结构化。
我觉得这个课标他说学习任务群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把教学的内容结构化,让它更集中教学中更好把握。修订版这个教材,它是贯彻了这个学习任务群这种精神的。又譬如关于学习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这个修订版刚才说了加强了。所以我们使用教材的时候,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一概的组织活动,因为活动太多反而是不怎么读书,要防止。不宜动辄把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要点合在一起,所谓实践不完全是指那个活动的实践,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写作也是重要的语文实践,不是说开会讨论才是实践,这一情景化教学是有道理的。
修订版也有意加强这方面,它是来源于建构主义,主张这个语言学习,知识的获取,应当更多在活动和交往中去自我建构,特别是学语言。就儿童学习语言,他也不用学语法,不用学修辞,他慢慢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他就学会了。所以建构主义就是根据这点,他认为这个很重要,情境化教学可以增加这种自我建构。
但使用教材的时候你也要心中有数。情境化教学这是多种教学方式的其中一种,是不是采用哪些课,哪个单元可以采用,怎么采用,不能定以一律。所谓情境化活动,更加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就是设置某种这个场面,搞那个声光电的表演,到处都要学生怎么怎么,导入课文,这个没有必要,应该减少。老师们只要认真研究教材,使用好教材设计的单元导语、习题、阅读提示等,就可以备课进入教学程序。当然还是我之前说过的那些话,就是要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这个统编教材。
最后第七个问题我讲一下,老师不能被课改。
语文课程确实需要改革,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改革,在寻找改革之路。课标所提出的课改的方向应当是肯定的,也是要跟进的。教材落实课标有个转化的过程,它不是贴标签,也没有在概念上绕圈子。因为教材需要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对某些过于理想化的教学方法可能是比较谨慎的,没有做出一刀切的规定。为什么这样呢?就留出空间对不同城市不同特点的学校,他的老师去选择去发挥使用修订版教材,要脚踏实地,要回归常识,要遵循课标精神。
刚才说了尊重教学实际,防止陷入形式主义,在准备这篇讲话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是课改呢?我主张老师们使用这个修订版教材的时候,你们回过头来把那个课标重新看一遍。大家可以抓住它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是什么?主要就是前面的那个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指明了语文教什么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才是定位。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贯彻课标。
我主张“以一带三”,我专门写过文章来讲,“以一带三”的一是什么。一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基础,是本质,是前提。把思维、审美、文化很自然的,不做作的,不是贴标签的融入语言文字运用中,它非常自然。
你备课的时候没有必要一对标这个语言运用,二对标文化自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以一带三”的。这个课标里面其实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来重温一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
学习课标要关注每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标准,这是最重要的。你们这个化繁为简,一个要看这个语文的核心素养,第二个看还有后面的标准。课标它就最重要就是标准,全国那么大,总是要有个标准。至于采取什么方法去达到这个标准,那是教学的事,是老师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材并没有设计,必须全部都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怎么可能要求全国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用同一种方法呢?这次修订还是不做硬性规定,尽可能发挥老师的主动性,让大家根据教学的内容,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设计教学。《教师教学用书》同样也没有规定唯一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只作为一种参考,老师们可以放手去使用教材。
很多学校现在都搞集体备课,群策群力。这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够完全取代个人的研究和备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是很重要的,主动权应该交还给老师,大家才有积极性,而不是依赖性,而不是顺大流被课改。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