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纲要上第一课备课的一点想法

2024/9/13 10:04:39  阅读:24 发布者:

时隔四年,面对纲要上第一课,还是有点焦虑。焦虑的来源,是想尽力上好这节课,毕竟是高中历史第一课,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总归是努力追求的目标。

四年前我就是这样想的,当时备了好久,基本想法就是:要有趣,要有历史味道,要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讲清楚,要结合一点历史学的东西。于是在网上找了很多素材,特别是有关中华文明探源的新闻及图片。上的怎样呢?不确定。当时没有去反思,现在更不记得了,但应该没有多么精彩。回头看,更多像是大杂烩,想的太多,臃肿不堪。第二轮来了,我想改进一下。

从课标开始吧。

1.1 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按黄牧航教授和张庆海教授提出的方法,拆解如下:

重要内容:早期中华文明

核心概念: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早期国家,甲骨文,青铜铭文,文献

关键问题: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有何关系?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对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有怎样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得出中华早期国家怎样的基本特征?

可以发现,本课的概念有点多,如果加以整合,可以提炼出两个大概念,一是中华文明,二是早期国家,其他概念从属于二者,其基本关系是“本质—表现”,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在中国上古历史的表现。从形式上看,应该是早期国家作为下位概念从属于国家这一上位概念,但本课要落实的,是中华早期国家基本特征这一重要问题,国家概念作为背景,早期国家概念是核心目标。

我觉得自己似乎有点“概念洁癖”,遇到概念,总要弄到一个权威的、明确的定义,不仅自己要弄清楚,也要想法使学生弄清楚。这应该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能说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好事。本课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是文明。文明是什么?它和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当时备课中十分纠结、也十分看重的问题,我觉得必须得搞个水落石出。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包括论文和专著,觉得懂了八九成,也尝试着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掌握。现在回想起来,未见得是一件吃力而讨好的事。

关于“文明”,翻遍五本教材,尽管出现次数不少,但没有任何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不是编者偷懒,实在因为这是一件十分棘手、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文明太难定义,即使给出一个权威来源的阐述,也存在风险,一是很难有一个概念能够完美涵盖“文明”这一事物,二是一个概念如果绝对不错,它要么高度凝练(终极抽象),要么非常复杂(两头堵),对师生而言处理难度都比较大。既然教材主动回避了,我也大可不必对这个概念穷追猛打。从教材内容,以及近几年高考来看,中学历史学科语境中,对“文明”,更多地还是关注其在不同时期(比如上古时期)的典型表现,即“文明有什么”,而非“文明是什么”。本课之所以难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内容太多(不是杂,而是多),取舍难定,如果对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太多,很可能导致课程体量臃肿,教和学都比较累。如果提炼、上升并围绕“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就可以设计活动或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前文明和文明两个阶段的界限,寻找教材对两个阶段叙述的显著差别,以此提炼出判断某个地区或群体进入文明阶段的基本指标,从而达成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目标。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不需要对早期文化遗存作面面俱到的讲述或整理,而是可以以某个或几个遗存为案例,围绕文明起源表现的核心议题,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充分运用。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课例就是黄牧航教授对教材中“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和“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两幅图片的挖掘运用(具体请详阅黄牧航《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 (02))。我们也可以照猫画虎,比如以良渚古城的建筑及其规模、布局,出土的玉器及玉文化等为载体,请学生想象这些事物或物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其功能等,达成对文明这一概念外延的基本认识,再以点带面,观察良渚与之前或同时期文化遗存的异同,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在本课中可以作为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对甲骨文记载之前的历史的研究,目前依赖的史料主要有两类,一是历史传说,二是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日渐丰富,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直接史料,但其解读存在巨大难度和分歧,而甲骨文、金文的文字记述则提供了可靠、可信的史料来源。关于夏商周三代作为早期国家形态,我觉得可以与史料实证素养相结合,设计一定的学习任务来处理。此外,关于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也可以交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叙述来提炼。

简单说,大概就是用透教材、聚焦目标、以点带面、抓大放小、调动学生吧。我想这些也应该适用于其他课。

自历史园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