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绘本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9/6 11:46:07  阅读:30 发布者:

语言与文化关联、知识与价值同构、教书与育人一体,为英语绘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绘本教学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英语绘本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需遵循学科实践的课程理念,设计获知、认知、言知的教学目标,在阅读理解、主题探究、迁移创新过程中挖掘语言元素、建构知识意义、进行显隐设计,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的目标。

绘本是一种文本模态,也是一种语言文化载体。小绘本富含大智慧,读者从绘本中不仅能汲取滋养,而且能获得感触、感动和感悟(Wartenberg,2009:xi101)

英语绘本读物具有形象性、传递性、实践性和启智性等多种教育功能,能够唤醒兴趣、点燃思维、启智育人,是学科实践的切入点和增长点。经梳理发现,近10年中国知网收录“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论文102,其中绘本与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聚焦小学英语绘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点,论述两者融合的可能性,探究其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并阐释深度融合之“深”的三个维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绘本融合的可能性

学习英语绘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可为事件”,这两种事件之所以有可能在课堂上共同发生,在于语言与文化关联知识与价值同构、教书与育人一体。

1.语言与文化关联

语言与文化关联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语言属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产品;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不可离开文化而存在,脱离文化环境的语言就失去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也不存在;文化是语言的上层观念,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和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受到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作为文化信息的容器,在物理、社会和信息“三元空间”里与文化内涵相融合。比如,在物理空间,红辣椒物质符号可传递文化信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在社会空间,区域方言可凸显多元化社会文化,如地方曲艺依托方言展现出独特魅力;在信息空间,广播、电视等媒介工具以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传播文化内容。

再次,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当语言作用于文化的时候,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对文化在社会中的生存和渗透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发挥工具性效应。当文化作用于语言的时候,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发挥人文性效应。跨文化交际使语言出现大量新词,英语拥有海量的外来语词汇,都是文化交流中形成的语言“副产品”。

2.知识与价值同构

知识与价值同构体现在知识类型与知识转化两个向度。其一,价值性知识是知识的一种类型。英语课程包含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前者指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的知识;后者既指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物质文化知识,也指哲学、科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知识(教育部,2022:1923)

学科知识又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主要明确“是什么”这类知识具有“学习起点、前提规定、正确结论”的特点;方法性知识主要理解“如何做”这类知识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生产式结构;价值性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类知识反映人的观念系统,内含知识意义。

其二,教学活动可以把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转化为价值性知识。加工英语课程知识,需要以问题、主题、任务等方式嵌入教学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需要进行动态化、整体化和生命化的教学方式。动态化,即用内容对标语言学习,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知识(王初明,2020);整体化,即建构结构化知识,把零散知识转变为有序的整体知识;生命化,即开展价值观念教育,把概念性知识转化为价值性知识。

3.教书与育人一体

教书与育人一体指教师可以通过教书实现育人,因为'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叶澜,2002)。任何学科都具有知识性与教育性双重属性。长期以来,受偏狭的教育观念及唯分数论影响,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倾向,课堂教学一味追求知识性、侧重“育分”,其教育性功能被忽视,学科育人出现“标签化”“形式化”等问题(汪瑞林,2020)。这种倾向不利于育知育德、育人育才多维全面推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成长。

“教书育人应该是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导、人格塑造'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过程。”“四位一体”的教书育人,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明确“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塑造人”这一根本问题,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或挖掘教材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二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知能习得“一体两面”的教育现状,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融合,注重在显性教学中隐性渗透文化育人,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张波,2023)。教师既是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引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者。英语教师需提升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使英语课堂突显学科特色、发挥育人功能,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绘本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

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性、知识与价值的同构性、教书与育人的一体化特点,为英语绘本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Reading for pleasure 板块中的故事"Kong Rong and Pears(陈琳、Printha Elis,2014;下文简称“该故事”)为例,阐释英语课程教书育人的实践方法。

《孔融让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道德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续汉书·融别传》曰: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后来《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历久弥新。基于“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理念,教材编者把这一故事题材改编成英语绘本。表1仅呈现了绘本的内容、情节和生词。

原文故事只有孔融“行”“言”两个情节,而绘本故事有137个词、19个句子并配有12幅图。绘本以陈述句、祈使句为主,有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内容也比原文故事更丰满、情节更复杂,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提供了更多学科实践的空间。根据绘本故事内容和学科实践理念,教师设定了获知、认知、言知三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阅读理解一主题探究—迁移创新”三个阶段。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目标是获取知识

在此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细读图文、回答问题、朗读课文。

在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启发性问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先说《三字经》前半句:“融四岁”,学生续说后半句;接着教师问:Do youknow a Chinese story called 孔融让梨?

然后,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图文4-5分钟。

读后,教师呈现“Kong Rongs FamilyTree,让学生按图中梨的大小和层次分布,在梨的位置写出家庭成员的称呼,以考察学生整篇理解情况,并为后续分类活动做铺垫(见图1)

2.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的目标是意义建构。教师需让孩子在学习中理解“让”的言行、领悟“礼”的价值。本故事主题指向“谦让、礼让”的道德品质。孔融让梨行为有分梨、食梨两个情节,让梨意义渗透于字里行间。分梨之“分"指分类。分类即把信息组织成若干个集群,它是思维方法之一。探究主题时,教师借助问题情境训练学生分类思维,并利用“让”字的英文翻译挖掘文本主题意义。

根据绘本图片,学生能说出孔融全家人口并推知袋子里共11个梨。训练分类思维时教师问:How many types can 11 pears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size?依据分梨、食梨两个情节内容,有学生把梨分成3类,也有学生把梨分成4类。分3类的把梨分为th even big pears2)big pears other pears8个)one very small pear1个);分4类的把bigpears2个)和 other pears6个)视为两类,理由是other pears 可能比 big pears小,但比one very small pear 略大一些。

接着教师追问:Howto translate in 孔融让梨?

这个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说译为 give(),“给"就是“给予”“付出”,有给予和付出,就会有回报。教师点评:give 表示给予或付出的意思,但“礼让”不仅仅意味着给予,还要考虑给予正确的对象(如长辈、朋友等)。有的说译为share(分享),意思是分配、分摊,把某些东西分给若干人。

教师点评:“让"不仅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人共享,而且还可以让别人拥有得比自己更多。也有的说译为 take(拿、取),指孔融 takes the small pear。教师点评:这种翻译很有创意,这里“让”包含“把大的梨分给家人,自己拿最小的一个”的意思。还有的说译为love(),意思是孔融孝敬长辈、爱戴兄长,传递爱心。教师点评:love有“爱对方"的意思,但在搭配上与“让梨”差距较大,可能不太合适。

事实上,“让”是与中国礼文化密切相关的哲学概念,很难直译为英文,这可能是本故事标题规避“让”字而译为“KongRong and Pears”的原因之一。

3.迁移创新

迁移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性地表达言语。教师需带动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把能力转化为素养。

教师从预先准备好的袋子里拿出5个大小不均的梨,放在讲台上,问全班学生:If youhave five pears, how will you share them with classmates /family /friends?

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两两对话,轮流说给对方听。教师引导学生对话场景可想象为教室、家里,或同学生日聚会;开头用“Ihave fve pears,后面用“I will give...to...”和“This.../It is for...”等句式;分发时注意梨的大小和分发对象。

有学生想象教室场景,说:I have five pears. I will give the very big pear to Miss Lin,our teacher of English. I will give the big pears to Maria, Ben and Lucy. They are from Canada.This small pear is for me. I will eat it.

有的学生则想象Adam生日聚会,说:Ihave five pears. I will give the very big pear to Adam. Today is his birthday. I will give the big pears to his mother and father. I will give otherpears to Tom and Jack. They are Adam's brothers. This one is very small. It is for me. I willeat it.

在阅读理解和主题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象不同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用所学语言表达所思所想。这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不仅巩固了“大小”(big-small)概念的结构化新知,而且通过言语表达践行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分、亲疏有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绘本深度融合“深”在何处

英语绘本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模态,也是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语言素材,更是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思政载体。Kong Rong and Pears”通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方式实现了中华文化与英语绘本的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深”在何处?不妨从以下三个维度考察。

1.挖掘语言元素,渗透文化育人     

课例抓住“让”字这一语言元素,利用课文中英文标题的不对称性来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让”的文化内涵。“让”古字为“攘”最初意义为“推”,后来逐渐从具体动作引申为抽象概念,成了“礼”的重要内涵。孟子将“辞让之心”列为四端之一;《礼记·曲礼》孔颖达疏指出“应受而推曰让”,强调“让”的现象意义;明代梅膺祚的《字汇》说“先人后己谓之让”,强调“让”的情感意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将“让”试译为givesharetakelove,正是分别从外在现象和内在情感接近了“礼”的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分配正义思想更关注“给每个人以其应有”(朱丽莉、郝云,2016),而不鼓励对应得之物的推让,与中国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学生从“让”字难以直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试图翻译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

2.建构知识意义,提升知识价值

知识是教学的载体,所有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教学分“知识本位的教学”与“素养导向的教学”。知识本位的教学以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本课例中,如果教师只是讲解 big /very big pears loveshare 等词语,或仅仅让学生操练 give sth to sbhow many therebe 等句型,学生只能在“记中学”,只会增加知识的量,却不会改变知识掌握的质。

素养导向的教学虽然也从知识入手,但它以素养作为教学的目的与归宿(余文森,2022)。比如,意义建构时,教师用bigsmall等知识组织整体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11个梨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类技能建构“大小”概念的结构化新知,为后续内化和使用结构化新知做铺垫。又如,giveloveshare 皆为概念性知识,学生能够围绕主题说出词语的内在含义,领悟词语的伦理价值。这种动态化教学不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丰富了知识教学的价值。

3.进行显隐设计,促进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验证知识,在实践中创新观念,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周洪宇、胡佳新,2018)

教书育人是显隐并举的教育方式,即在显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隐性的育人活动。如本课例中,导读、细读、朗读是显性的教学活动,而三个理解性问题是隐性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后续学习找准育人切入点、搭建知识支架;梨的分类、词义分析和主题解释都是显性的学习活动,而以分类训练思维、以分析理解内涵、以解释感悟主题的教学意图则是隐含的;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创意表达所学知识,也是显性的知识应用活动,而引导学生以转变身份参与迁移创新,则是隐性的实践育人。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眼看耳听、动嘴动手,用身体体验、用心灵感悟。这种外化于言内化于心的教育方式,不仅是语言教学、学生知识增值、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开展实践育人的需要。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绘本的深度融合,是立德树人的学科实践。在学科实践中我们遵循“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理念,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用学科的方法探究学科知识;利用语言与文化关联、知识与价值同构、教书与育人一体的有利条件,组织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做中学”活动;采用动态化、整体化和生命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亲历细读、深思创言全过程,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实现建构知识、探究意义与实践育人的协同共进。

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