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篇章语境下的时间词使用浅析

2024/9/6 11:42:48  阅读:30 发布者:

基于篇章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时间词的使用情况,会发现一些时间词运用的特别现象——打破时序规律、巧串时间之线、长短时间对比、时间词的模糊化处理等。教学中,引导学生涵泳文本中的时间词,不仅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而且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语言思维能力。

一、打破时序规律,突出事物特征

在我们的认知中,时间总是沿着一定的轴线向前流动,如四季的更替。文学创作中,作者有时就会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比如,《雨的四季》就依次写了春、夏、秋、冬的雨;《太空一日》从200310159时整写到20031016623分。

但是,如果作者有意打破时序规律进行写作,常常就另有深意。例如,《三峡》写三峡之水,作者先从夏之水写起,继而写春冬之水,最后写秋之水。我们可以将《雨的四季》的时间词和《三峡》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打破时序规律写作。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刘湛秋笔下的雨尽管“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但每个季节的雨都是美的,作者要表达的是对雨的喜爱。《三峡》写的是两山之间的“水”,夏季最有特点,强调其“襄陵”之浩大、“沿溯”之汹涌、“朝发暮到”之迅疾,这是三峡之水的首要特点。春冬之水相比小之,秋季之水更小之。同样是水,春冬之景相近,且江水依然湍急流动,飞溅浪花,回旋清波,江水也有了更多的形态,景色也多了优美雅致之感,再进一步写到绝、怪柏,以及“清荣峻茂”等其他景色,三峡之景自然多了意趣和层次。最后写到秋季,正是因为秋之水最小,才有空荡的山谷传来高猿长啸的“属引凄异”,以致“哀转久绝”。至此,作者由写水的肃杀转到写景色的凄凉,并由景入情。

总之,作者打破时序规律,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是提升学生语言思维的关键点之所在。

二、巧串时间之线,凸显人物形象

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将时间划分成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一般意义上,这些时间点或时间段都有一个相对明显的界限。有时作者通过强调人物在连续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上做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点串成的时间线,读出作品更丰富的含义。比如,李森祥的《台阶》就出现了较多的时间词: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

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作者特意写了一些相近时间点上父亲一直做着的类似的事情。比如,写父亲为筑台阶的准备,用到“今天”“明天”这些时间词。“今天”和“明天”这一相对的时间词就一直延续下去,形成时间线。这说明父亲为造台阶,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准备。又如,台阶修好后,父亲按照工匠师傅们的要求“每天”去养护修好的台阶。紧接着的“隔天”“再隔几天”“又隔了几天”,作者不强调具体的界限,而是让这些时间连成线。我们引导学生将几处时间词放在一起理解,一个满含对高台阶的期待以及造台阶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投以关注和呵护的父亲形象便跃然纸上。

三、长短时间对比,表达特别含义

时间相对来讲有长与短之分,但作者有时将长短时间词共现在一个语境中,通过对比来表达时间词的特别含义。比如: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一个月,时间看似不短,但是相对于四年而言却微乎其微。联系《蝉》中法布尔对蝉地上生活的讲述,再看作者用两个时间词进行的对比,一句简练的话便概括了蝉的一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引起人们对蝉的怜悯和同情。

古诗中也有不少将时间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诗句,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等。立足语篇,可以抓住这些句子中时间词的比对,引导学生一起涵泳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特别含义。

四、模糊具体时间,深化内心情感

时间本是个可以相对很精确的量,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时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的时间词,尤其是写到与人交往的时间,可以表达一种不在意。结合语篇情境,若连续使用多个模糊意义的时间词,可以深化人物内心情感。比如,《老王》一文中,作者写到自己和老王的几次交往,都是采用比较模糊的时间词: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胡同……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在文中写到和老王的几次交往,用了“有一天傍晚”“有一年夏天”“有一天”等相对比较含糊的时间词。这或许是因为作者自己确实不记得具体的时间了,或许是当时老王在作者心中并未占有一定的地位,即使老王最后一次来作者家,也是用了“有一天”这样一个模糊化的时间词。可见,作者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的特别感情——当时的老王在作者心中可能只是个普通的乡邻,一个对他们一家比较好的经历坎坷的乡邻。写作此文时,作者逐渐意识到,在那样的生活处境下,老王是把作者一家当亲人看待,而他们却只把老王当成了普通的乡邻,所以最后一段,作者用了“几年过去了”这样一个相对模糊的时间词,内涵深刻而清楚地表达了其内心深处对老王的愧怍是多么愈久弥深。

综上所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语篇视角解读文本中的时间词,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