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维是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比较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个联结、比较、思辨的学习过程。三个学习环节相辅相成:联结与比较联系紧密,思辨是比较基础上的深层次思考,共同构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普遍的深度阅读过程,实现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形式在阅读过程中的全覆盖,最终指向阅读和思维素养的提升。
1
多向联结:建立关联性阅读内容
联结是比较的基础。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串联教学内容,推进关联性阅读,助力学生达成知识的迁移,并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
(一)新旧联结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的编排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进阶性,语文要素往往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进行安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先前学习的同主题文章、同种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结。如六年级下册《匆匆》和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进行新旧联结,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琦君如何借助桂花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讨论“朱自清又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深入思考讨论:如果将《桂花雨》中的“桂花”与《匆匆》中的“时间”进行对话,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学生在思考交流中联结新旧知识,实现阅读要素的巩固迁移应用。
(二)同课联结
纵横勾连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阅读方法,是用联系的眼光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
其一,纵向联结,发现前后变化。统编教科书中,不少文章的人物或事物前后出现变化。教师通过前后勾连,可以发现矛盾冲突,梳理情节的发展,感悟人物的成长,体会主题的深化,挖掘表达的风格。如学习《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文中老支书对小伙子,以及小伙子对老支书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父亲与儿子情感变化的轨迹中,能够更加深刻感受老支书的人性光辉。
其二,横向联结,探索不同表现。同一环境,同一事件,不同人物却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联结他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内心、神情,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将诸葛亮、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联结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言行,讨论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合作的出发点、造箭的任务等方面的不同,深层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同单元联结
教学中,教师打破篇与篇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单元内容,发展综合素养。
其一,联结中深化语文要素的学习。同一个语文要素在单元内的不同篇章之间,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联结阅读中,发现相同的语文要素在不同文章中是如何通过多样化、多角度、多形式体现,从而实现对语文要素的深入理解。
如联结探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发现“点面结合”的角度是不同的,《七律·长征》是概括与具体的结合,概括写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为“面”,而具体写长征路上的事件为“点”;《狼牙山五壮士》是群体与个体的结合,描写五位壮士群体的言行为“面”,描写一位壮士的言行为“点”;《开国大典》是整体与局部结合,描写整个检阅部队是“面”,描写一个方阵是“点”。
其二,联结中展开人文主题的深究。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一个单元会有一个人文主题,如友情、亲情、爱国情操等。教师引导学生联结比较课文内容,进行跨文本的主题探究,有助于提升其对该主题的整体认知。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联结《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深入探究读书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假如设立一个时光穿梭读书会,邀请朱熹、冰心以及叶文玲等作家共同参加,他们会如何介绍自己的读书之道,又会如何评价别人的读书方法?学生在讨论中可以理解不同时代读书之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课内外联结
在学生学习课内文章后,教师可拓展补充同类或同作者的文章,探究文章的文体特征,探究作者的表达风格,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拓宽其文学视野。如教学微型小说《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联结课外文本:这些作品都描写了雨,你觉得它们在环境描写上有何相同之处?除了雨的环境描写,你还发现它们在哪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会有更深的认识。
2
多种支架:助力学生展开深度阅读
比较是联结的深化学习。当学生比较不同文本时,脑神经元会被充分激活,从而建立更丰富的神经网络联结。有效的深度比较往往需要基于文本特点,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增强课堂学习的指向性、情趣性和互动性。
(一)比较式导图
学习小说类、写人类文章,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形式,展示关键信息,进行直观比较。从内容角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主旨思想对比图、情节发展对比图、人物形象对比图、情感表达对比图、文体特点对比图等,也可以从形式角度,做比较式双重气泡图、比较式维恩图、比较式流程图、比较式树状图、比较式鱼骨图等思维导图。
(二)比较式情境
学习状物类、说明文类等文章,可以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比较式阅读活动,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提炼关键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深入理解感悟。在比较《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时,教师可以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三首诗的内涵——如果你是一位园林设计师,需要在你设计的园林作品中融入诗中的精神,你会设计哪三个不同的区域来体现这三首诗的主题?
(三)比较式朗读
学习诗歌类、绘景类等文章,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通过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不同表达,品味人物特点、表达风格、叙述方式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如教学《有的人》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男女声朗读写鲁迅和反动派的句子,表达出人们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热爱、赞美和对反动派的憎恨、蔑视,体会诗人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形象感悟诗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比较式表格
学习故事类、说理文类等文章,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项目的比较式表格,运用摘录法、概括法,列出两个或多个文本的相似点、不同点等信息,逐项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普罗米修斯》和《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比较探究外国和中国神话故事的异同,发现其不同的文化意蕴。
(五)比较式问题
学习科普类、散文类等文章,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鉴赏性的比较性问题,激活学生探索的欲望,思考词句、段落、篇章之间异同、优劣、联系,在深入比较中,提升分析、评鉴能力。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这个句子,将句子中的“可能”删除,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追问:为什么明明已经发现了陨石中存在有机分子,作者却还说这只是一种可能?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回顾全文,深入探究生命存在的条件、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科普文准确严谨的表达风格。
3
多态思辨:触摸文章本质内涵
思辨是对比较结果的辨析、鉴赏、归纳、推断和批判,是升华认识的关键环节。学生应精选文章,在历经多元视角、多个维度的比较后,参与多态思辨活动,逐步抵达文章的本质内涵,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一)比较辨析法
辨析法是思辨的基础方式,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比较辨析。它是在不同事物、不同事件等比较中,发现两者之间在特点、作用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从而更好地深入理解思想本质。如教学《池子与河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水滴,你会选择成为池子中的一部分,享受宁静悠闲的生活,还是选择汇入河流,经历奔流不息的忙碌一生?学生通过对比辨析,深入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促进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比较鉴赏法
比较鉴赏法在辨析的基础上进行,侧重对文本表达艺术的审美鉴赏。它是通过对语言表达、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比较鉴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本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学美感。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文学艺术鉴赏师,现在“习俗文化馆”要收录一篇春节习俗的文章,请你在《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中推荐一篇,并说出理由。在思考与讨论中,学生会对两个作品情感表达、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鉴赏与讨论,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比较归纳法
比较归纳法侧重探究文本普遍规律,建构同类文章的知识结构。它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多篇同类型文章,通过比较归纳,提炼文本的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一般性规律。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小说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要创作一部历险小说,你认为需要体现哪些特点?在深入探究中,学生可以逐步归纳出创作历险小说的普遍性规律。
(四)比较推断法
比较推断法侧重探究文本的深层联系。它是通过对文本中不同描述对象的比较,深入分析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对文章隐含之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推断。如学习《鸟的天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删掉写大榕树的部分,直接写鸟儿快乐生活的内容,可以吗?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探究分析榕树的大而茂盛与鸟的栖息繁衍之间的关系,推断出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生态平衡规则。
(五)比较批判法
比较批判法侧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它是在梳理不同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历经问题质疑、深入推敲和比较分析的学习,探究不同写法或主题的优缺点,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可在拓展阅读《伟大的友谊》后,引导学生讨论“伯牙因为失去了知音而选择了绝弦,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友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比较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应用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可联结的阅读内容,循序渐进推进:从简单的字词句比较入手,到主题相似的文章、阅读要素相同的文章、同作者不同作品、不同作者同类作品等内容比较,到高年级段逐渐过渡到主旨思想、情感表达、文学艺术等深层次比较,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态的阅读,实现思维素养的提升。
转自人教教材培训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