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以《边城》为例

2024/9/5 9:53:52  阅读:21 发布者: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8项教学任务中的第一项,其目的是指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书籍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提高其阅读欣赏水平,养成读书的习惯,进而让学生对中华优良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边城》是沈从文长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牧歌”式小说,优秀的文笔和深远的意蕴让这部作品成为沈从文长篇小说的最佳代表之一。这部作品讲述了在湘西小城里相依为命的祖孙平静的生活,还有一种无法磨灭的孤独与“隐隐的悲哀”。《边城》最初是沈从文所提出的一种“美好、健全、自然、不违背人类本性”的“人生形式”。然而,《边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命运变化时人类所表现出的那种无力感。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与同情,才使《边城》具有了深刻的人格与魔力。同时,它又是作家沈从文在迷惘中寻求前途的一条希望之道。小说的人格与神韵,作家对人生的思考,都值得学生去欣赏与感悟。《边城》是一部约七万字的长篇小说,对于指导读者整体阅读体验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按照“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教学要求,将《边城》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分为18个课时,即阅读准备、基础阅读、深入阅读、表达交流、定向写作等五个环节,每一环节都设置了清晰的阅读任务。表1列出了详细的过程。

一、阅读准备(10天,课外进行)

该阶段任务:在10天内将《边城》通读一遍,按照自己的习惯完成相关阅读笔记,并且建立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

自购书籍:建议学生自己购买《边城》一书和《从文自传》等辅助书籍。对《从文自传》这一辅助性教材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沈从文的事业、思想和命运等,也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还可以从各个方面把握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对其“自传”的研究,学生可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从而对《边城》的“思想内涵”“主题内涵”“艺术形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在10天之内完成《边城》这本书的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此期间,学生的阅读重点应该完全集中于书本的阅读,不能分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重复的阅读过程当中对重点章节进行思考,尤其是不同时间节点以及主人公的心态变化上需要做好阅读笔记,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用于后续的交流探讨。

建立微信群进行讨论:为了方便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交流,学生可以在线上建立讨论组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读书进展。学生也可以在线上收集有关《边城》的各类资料并推送,以便了解这一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资料。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的新的想法和独特的观点,并予以支持。

二、初级阅读阶段(3课时,在教室进行)

该阶段任务:第一次阅读《边城》后,找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小组讨论,并为自己的研究制订若干主题。

(一)对学生提问的范畴进行预先设定

1.“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

2.《边城》在叙述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边城》?

(二)针对上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对《边城》一书中有关环境和民情的描述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索该小说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美。

2.根据翠翠和哥哥、傩送、爷爷和顺顺之间的联系,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分析翠翠和哥哥之间的感情,讨论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并猜测“这个人”会不会再次出现。

3.以《从文自传》为中心,对沈从文的生平进行整理。

材料整理的重点在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并结合所收集到的材料探讨《边城》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对沈从文的创作意图以及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进行整理和归纳。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边城》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沈从文作品的美与悲伤。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较喜爱的主题进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记录在阅读笔记上。

三、深度阅读阶段(5课时,在教室进行)

该阶段任务:对文章进行选择性阅读,通过沟通找出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一)阅读交流

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相互的沟通和碰撞,寻找到更多值得学习的问题。设置提问的范畴:意象、人物、主题、结构及其他。

1.形象类别。借助此问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和探索。

1)对不断重复的“虎耳草”形象进行整理,并探讨其与翠翠之间的关系。

2)对“白塔”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与主人公人生际遇之间的关系。

3)对“端午节”作为一个重复性的节庆活动进行整理,并探讨其在其中的功能。

4)通过对“碾坊”和“渡船”两个故事的整理和分析,探讨这两个故事能否反映两种不同的恋爱观。

学生思考:“翠翠的恋爱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但是我们怎么会觉得它很美呢?”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边城》中所表现出的“美和忧伤”。

2.角色类别。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体会文章语言。

1)为何翠翠始终不肯表白?

2)爷爷为何对翠翠的感情抉择总要有个周密的计划?

3)在感情的问题上,两个人为何要互相退让?

4)为什么顺顺、杨马兵、妓女这些配角在作家的笔下却是那么单纯,那么美丽?

3.专题类别。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那“这个人”还能再出现吗?

2)在《边城》中,有几个隐含着悲剧性的线索或铺垫?

3)沈从文写的《边城》有何实际价值?

4.结构类别。通过此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从《边城》一开始,我们得到了哪些提示?

2)《边城》的最后一段在本书中起什么作用?

3)在《边城》中,翠翠的父亲和母亲被描写了三次,为何没有一次叙述完毕?

4)文章的最后,作者为何将祖父置于风雨之夜,这一点与文章开始描写的“边城”的自然之美和风土人情之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5.其他类别。借此问题,可以让学生建立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培养好的读书习惯。

1)《边城》中的角色起名有何隐喻?

2)《边城》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恋爱观念?

3)《边城》中人物的悲剧性与沈从文的身世有何关联?

4)沈从文《边城》一书受苗族文化的影响是怎样的?

(二)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举例说明人物和其形象描写)

教师带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之后组织学生在微博一类的社交平台收集《边城》的有关资料并进行阅读。其中,吴泓老师的个人网络日志和其他在线资源是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并将从网上找到的相关信息下载、保存,然后对其进行综合、筛选和分析,去粗取精、求同存异,同时保留自己的独立性(这一点很重要)。

如那株“虎耳草”,为什么会在这篇论文中被反复提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五篇关于虎耳草的文章,并注意这些文章的含义。例如,十四章一开头就提到了虎耳草,文中描写翠翠的内心剖白与对爷爷的怀念,且在怀念过程中数次提到虎耳草,不管是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是对男主人公感情确定方面,虎耳草这一重要元素都有出现,而这一把“虎耳草”,恰恰就是翠翠对爱情的回应。

“为什么翠翠永远不会说出自己的心声”为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得出翠翠爱情悲剧不可避免,帮助学生了解写作技巧并学习。

四、表达交流阶段(2课时,在教室进行)

该阶段任务: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以自己的读书心得为基础,选择一个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准备3分钟的发言,发言的内容要具有明确的主题,要有条理,还要写出演讲稿,并制作PPT

五、定向写作阶段(8课时)

这个环节是在网上课堂完成的。要求学生以发言的主题为方向,对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拟订提纲,并编写一份文章的初稿。之后在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最后完成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小论文。重点介绍文章格式:摘要、关键词、主体、参考文献等。

教师为学生提供示范。

学员练习(大纲):

标题:《边城》中的伏笔

一、开始

《边城》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平凡,那么的简单,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更动人的东西。一种带着泪水的笑容,往往比一场简单的悲欢离合更能打动人心。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他精妙的笔法,将一种凄凉之美隐约地透露出主角的悲哀和最后的落寞。

二、翠翠双亲的爱情悲剧

三、爷爷和翠翠个性中的弱点

1.忧心忡忡的老水手

2.翠翠个性中的弱点

四、老大之亡

五、收尾

沈从文通过《边城》对人生和谐的割裂,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缺憾,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命运推动下普罗众生无法左右生活变故的遗憾,以翠翠的情感之路表现爱情的遗憾。或许从一开始,作者就把翠翠父母卷入了一场恋爱的悲剧,就已经打下了该作品爱情悲剧的基调,而在此之前,翠翠和爷爷的迟疑,老大的去世,更让这部小说充满了一种悲壮的味道,让整个故事有了悲剧色彩的渲染,但又像是一个意外。正如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写的那样:“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通过以上五步的全面阅读,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作为中国新派文学所创造出来的独特“湘西世界”的沈从文的《边城》,也可以从中学习“整理探究”“品味”“把握”“关注”“针对性”等阅读方式,为细读《边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自新课程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