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学习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总是停留于浅层。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习惯于“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以这三步走来面对任何一个文本,通过朗读理解词义、句意,然后进行拓展练习,就完成了学习活动。至于说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藏的写作密码,文本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文章中寄存的学习方法获取,学习路径打造,学习延伸形成等,很少被顾及。
缺乏持续延展的学习力,不能迈向深度,是当下阅读课堂的普遍遗憾。
例如学习统编六年级的文言文名篇《伯牙鼓琴》,依然会采用三步走:朗读文言文;翻译全篇;获取结果定论。所谓的结果定论,无非是俞伯牙和锺子期二人的友情很深,互为知音等。而实际上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不简单,目标表述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展开了,学习时教师也让学生展开想象,听高山流水般的琴音。但是艺术之美呢?体会却显得匮乏。
这一篇课文至少涵盖着三层值得体会的艺术:必须触及的知音文化;第二,对古典音乐艺术的体会;第三,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与鉴赏。可见,体会艺术原本就是多元且丰富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层,仅让学生获悉文中有什么、是什么、文本的人物或故事最终怎么了,拘泥于信息提取层面的学习,自然无法解锁文本背后的密码,无法感受文本意蕴,无法发展高阶思维。
该如何带学生解锁文本,经由学习不断获得学习成果呢?美国学者苏珊•齐默尔曼与克莉丝•哈钦斯合著的《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一书中,提出了解锁文本密码的7项核心技能,分别是:
1. 构建感官图像。在阅读时会在大脑里构建多种多样的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图像,并对阅读内容投入情感。
2. 运用背景知识。在阅读开始前、阅读过程中以及阅读结束后,运用已有知识加深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提出问题。在阅读开始前、阅读过程中以及阅读结束后提出问题以明确文本意义、做出预测和聚焦于重要信息。
4. 推断。根据已有知识和阅读所得信息做出预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见解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5. 筛选重要信息。在阅读时会找出文本的中心思想或关键词,区分信息的主次。
6. 整合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追踪思维的轨迹,以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7. 查漏补缺。意识到自己何时理解文意,何时不理解。一旦遇到不确定意思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段落,他们就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跳读、重读、提问、查证和大声朗读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有了全新的界定,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可见,在学习中启动技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当下语文课程变革的关键。并非在任何一次阅读学习中,都要调动这7项技能。可以肯定的是,在任何一次阅读学习中,启动部分技能将极为有益推动学习迈向深度。
以下仍用《伯牙鼓琴》为例,选择此课可用的技能,阐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新路径。
路径1:基于阅读的原理,更为丰富地构建感官图像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时,学生的大脑中会形成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图像,这是投入阅读的第一步。“构建感官图像”是阅读的起点。而做到这一点,也能让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更有新气象。例如,在学生朗读《伯牙鼓琴》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看到高山流水,眼见大江大河的磅礴气势,以此更能感受琴音中的山水文化。
路径2:基于时代的特征,重视对背景知识的搜集与调用
背景知识可以是读者原有经验,也可以是为了学习而专项进行的检索、搜集、运用的知识。无论何种背景知识,对学生建立文本与自身的联系、文本与文本的联系以及文本与世界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新时代的各科学习,拥有并能灵活运用背景知识,将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作用,直接造成学习结果的差异。
统编教科书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毕业,在“搜集资料”上有螺旋上升的持续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要提供背景信息,更要鼓励学生搜索资料,辅助理解。以本案为例,俞伯牙是谁?锺子期又是谁?为什么二人能够地位悬殊,却互为知音?这些背景知识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度地解锁文本。
当下为信息爆炸时代。背景知识的运用,应该与“信息筛选”这一项技能组合使用。特别在筛选信息时,还应有所注意,而不是“统统拿来”,更不能在学习时堆砌展示。为了抵达学习目标而筛选信息,可以先明确阅读目的,然后判定哪些信息或观点是理解文章大意所必需的;可以了解文本特征有助于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可以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优先性排序,判定哪些内容很重要,哪些内容不那么重要。
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有时候要一起使用,因为它们原本就紧密联系,也就是在筛选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整合信息。筛选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进入视野的重要信息如何进行组合又是更高级别的技能。总之,一篇文章的解锁,并不是获取陈述性知识这一个结果,更大的意义在于建设学习的通道,完善学习的路径,获取自我继续学习的方法。
路径3:基于学习发展需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中的第3项为“提问”技能。一旦提出问题,立刻就有了解决的动力。提问意味着以学生将以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以敏锐的心智关注万物。提问还与第4项技能推断联合,在阅读理解中共同成为高阶思维。学生在提问和推断中拓展和加强理解能力,从而超越文本的字面意义而走向深入。
统编教科书中也有提问策略单元,可见提问的重要性。而日常教学中,极少真正的让学生提问。很多时候学生提的问题也不了了之。应该极为珍视学生的问题,抓住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持续关注、延续研究,才能让学习迈向深度。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时,就有可以提出:为什么锺子期死了,俞伯牙要摔琴?思考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显得深刻,直抵目标。摔琴对于琴师而言,就等于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就等于精神上的死亡。可见知音不仅是对音乐的共同热爱,更是对生命的共同理解。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需要对提问本身有更多认识:其一,只要是问题,就没有愚蠢的;其二,教学中的问题多样,瞄准学习目标提问,更为有利于发现真正重要的问題;其三,无法理解文意时一定要提问,看起来懂了的时候,还可以提问。因为提问是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问是真正学习的开始。答案才是学习的终止符。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坚持创新导向”。如何创新?“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新课程是有时代感的,学习是逐步提升、变化的。代代相传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旧的方法和经验中。只有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新技能,才能让其拥有综合学习力,更好地应对未来。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