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高三同学提问:如何才能提高语文复习效率,获得优秀的高考成绩呢?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的回答是: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与规律;回归语文教材,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高考试题提醒我们:高考试卷的考点设置均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换句话说,试题出在“课外”,而答案却在“课内”。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复习备考,在注重教辅书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教材,而且务必要吃透教材,运用所学教材中的知识去解决试题中的各类问题。
一、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
(一)教材中的高考试题范例
1.“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教材关联点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给儿子(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试题与教材关联点:这道题紧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的单元写作任务。
2.“古诗文阅读”试题中的教材关联点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文言文阅读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解析]B项,“词义不相同”错误,“劝”在材料中出现在“遏奸劝善”,是鼓励、勉励的意思。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意义相同。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孟子>二章》。B“不可以不劝爱人”,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性必修上册《兼爱》。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教衔接,考点与初高中教材的链接。
新课标大语文推荐:
“教考衔接电子资料”
匹配高中全五册教材,关联高考真题、各地模拟试题,日常教学、一轮复习必备,扫码了解~
3.“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的教材关联点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
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点: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这三个成语都出自教材所学课文。“卧薪尝胆”讲越王勾践“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的故事,意为勾践以此激励自己不要忘记报仇雪恨,现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庖丁解牛”讲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现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讲曹刿论战的故事,现为“趁着刚开始劲头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4.“作文”试题中的教材关联点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点:此题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四单元“外国文学作品研习”。
其任务三是写作,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写一篇申论,提供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二)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的关联特点
最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教材的关联度越来越高,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主要表现为:
一是关联新课标任务群。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的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前者需要把握关键概念,理解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后者需要把握核心观点,厘清论述思路,感受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逻辑力量。
二是关联教材人文主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要对应的人文主题包括“探索与创新”“理论的价值”和“求真求实”。前者需要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次者需要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后者要求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是关联教材典型课文。例如,2021、2022年新高考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对应的典型课文有:
①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②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等。
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可知,2023年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的关联度较之去年更高,且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关联教材。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名句名篇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名篇名句默写都是出自课内,是高考试题中典型的“考教衔接”。这道题命题设计的发展线索为:直接背诵—简单理解—复杂理解—文化融入—情境运用,也就是说,前些年只是机械地默写上下句,现在则是情境式默写了。
2.关联教材知识更具系统性和开放性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默写题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示例三: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示例四:功盖三分国 名成(高)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默写题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示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示例二: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三: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示例四:星垂(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本题体裁限定为诗,时间限定为宋末之前,关键词限定为月、江、壮阔。试题设置了具体生活情境,填入的诗句要符合设定情境。但答案内容散布在初高中教材之中。
3.试题材料的选择、题干设计与教材中的作家作品直接关联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这一题的阅读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社戏》,从作者看,沈从文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家,初中推荐阅读书目里有他的《湘行散记》,高中有节选的课文《边城》,考生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会有比较多的了解;从文章内容看,初中教材里有鲁迅的《社戏》,这是多年存在于教材的经典课文,也是教师重点教读的课文,虽然课文在初中,但至少大部分考生依然记忆犹新。
同时,这一阅读的第7题,其中三个选项也都与教材选篇相关:B选项提到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在初中教材里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小说,高中还有白话小说的节选,特别是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C选项是将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与鲁迅《社戏》中的景物描写作比较,鲁迅《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在教材中有相关练习;D选项则是与沈从文《边城》作比较,考生对《边城》中风土人情的描写应该有很深的印象。
这样的题与教材内容有多方面关联,应该能更多唤起考生的亲近感、学习成就感。
此外,以古代诗歌阅读这项考查为例,还具有以下特色:
例如,2022年全国乙卷选的是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教材中学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相同,题材相似;同时设计了一个主观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的是李白《送别》,其中一个选项是:“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像这样的题,考生对作者和题材都熟悉,但如果日常学习中没有对所关联的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选项正确与否依然会无从判断,对主观题更是无从答起。
4.材料选择、题干设计直接关联以整本书阅读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材料题目指向对信息真伪的分辨,这与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密切相关。
这一单元包括三个活动,从了解媒介的特点,到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再到辨识媒介立场、辨析信息真伪,安排得都很细致。而这一试题,材料本身有较多对多种媒介信息的引用和分析,考生如果认真学习过教材中的这个单元,对文本的阅读应该没有障碍;第4、5题又涉及对事实真相的甄别和作者辨析事实真伪的方法,如果有了教学中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学习,完成起来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材料一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其中第1题选项B又涉及毛泽东《调查的技术》的比较。
这些内容关联的内容有: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有关。
其中第四单元的第二个活动就是调查研究,后边附的材料有毛泽东的文章;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整部书都源于乡野调查,是基于调研的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思考。
5.关联教材的“单元研习任务”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四单元“外国文学作品研习”。
其任务三是写作,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写一篇申论,提供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6. 试题化用课本中的名言
2023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
24.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上海卷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的命题,化用了课本《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中《宇宙的边疆》作者卡尔•萨根的名言。
7. 读写结合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寂静的审美”的写作心理体现。
这是一篇典型的读写结合试题,是从阅读有感而发,延伸到写作表达,体现出整合的理念。其实,像这样的读写结合试题,在统编教材中是大量存在的,因为统编教材就是通过任务将语文实践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单元任务的设计就是从阅读出发指向表达,整体思路基本是: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到写作技巧、风格,到向外的延展阅读,最后回归自主写作。
8. 关联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顿号的正确用法(1):
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时,无论是否带括号,后面都不再使用顿号,只能使用下角小圆点。
例如:
1、督促主办单位按时办结。 (错误)
1.督促主办单位按时办结。 (正确)
(1)、督促协办单位按时办结。(错误)
(1)督促协办单位按时办结。(正确)
试题与教材关联特点: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3页的“单元学习任务”。
顿号的正确用法(2)
当书名号并列连用时,中间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之间时,可用顿号。例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长篇小说名著。(错误)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长篇小说名著。(正确)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页的单元内容提要。
顿号的正确用法(3)
当引号并列连用时,中间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之间时,可用顿号。例如:
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警务室”、“护学岗”、“安全网”建设,落实护校制度。(错误)
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警务室”“护学岗”“安全网”建设,落实护校制度。(正确)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26页。
二、回归语文教材,提高复习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高考试题的命制是有依据和规律的,而这个重要依据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语文教材。因此,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题海战术上,而是要回归教材,熟悉教材,找到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复习,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
1.认真分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点。
首先掌握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特点,然后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与规律,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答题准确率。
2.处理好三个关系。要有针对性地复习,务必要处理教材书与教辅书的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研究真题与海量刷题的关系。每个同学至少有一本教辅书,但不能太迷信教辅书而忽略了我们学过的教材,我们可以进行对点复习,强化记忆。同时,做练习题以高考真题为主,模拟试题辅之,切莫海量刷题。
3,强化读-思-练一体化练习。高考复习难免要做习题,其步骤最好是:熟悉考点—巩固练习—小结反思—学以致用。
4.作文训练讲方法。2023年高考的作文试题给了我们五点启示:(1)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2)贴近生活实际,鼓励个性化表达;(3)坚持价值引领,关注社会生活;(4)考查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5)试题贴近教材,命题取材于教材。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与教材选必中第四单元研习任务第三题如出一辙。因此,在一轮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应高度重视教材,再一次落实教材单元研习作文的训练,巩固各种文体及主题作文的写法。
总之,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与规律;回归语文教材,提高复习效率,不失为2024年语文复习的尤其是第一轮复习的有效策略,也将是2024年高考获取优秀成绩的有效措施。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