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考衔接——教材写作之议论要有针对性

2024/9/3 9:03:46  阅读:21 发布者: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摆烂”,指当感到事情难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干脆不采取任何行动,“破罐子破摔”的一种现象。人生漫漫旅途,有平川有高山,有溪流有险滩,有丽日有风雨,有喜悦亦有哀伤,“摆烂”本质上来看,只是时代青年在“内卷”巨大压力下的一种自我嘲讽,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

青年虽然口头上叫嚣着“摆烂”,实际上并未放弃努力,也没“躺平”,拼搏依旧是当代有为青年的本色。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1.审读材料的内涵

第一段叙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当感到事情难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干脆不采取任何行动,“破罐子破摔”的一种现象。”“摆烂”只是时代青年在“内卷”巨大压力下的一种自我嘲讽,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注意“自我嘲讽”“情绪的出口”,某种角度上看,这种现象可以理解。

第二段青年虽然口头上叫嚣着“摆烂”,实际上并未放弃努力,也没“躺平”,拼搏依旧是当代有为青年的本色,明显否定了“摆烂”。整体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内涵是在基于对“摆烂”现象以理解的基础上,肯定和支持青年应该要积极进取,面对困难和压力,要勇往直前。

2.确定立意的角度

以宣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为主,同时点出“躺平”“摆烂”有其合理性,是一种自我调适,暂时“躺平”“摆烂”是为了后期的奋进蓄积能量,做到辩证分析。

3.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躺平”“摆烂”的现象,确定立意

“摆烂”须摒弃,青年当有为

“摆烂”只调侃,聚焦正能量

拒绝“摆烂”,跟命运“死磕”

大国正在崛起,青年岂可躺平

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躺平的人生

“躺平”后站起来,才是更帅的姿态

面对“躺平”青年说教不如换位思考

【例文引路】

摆烂还是奋斗?有为青年心中早有答案

(题目即核心话题,针对性强。以疑问入题,引人深思。)

①“不行就算了”“你说的都对”“那就这样吧”……摆烂文学近期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并频频登上热搜。有人说,这是一种面对生活无奈的心理自洽,也有人说,这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应付。摆烂还是奋斗?躺平还是拼搏?当代中国青年人的画像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已经通过大量的事实检验,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②生而为人,总会有疲惫及不开心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但将偶尔视为常态,就有失偏颇,不利于青年自身成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青年人未来向何处去的人生三问。(开篇由摆烂文学近期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并频频登上热搜一事引出当代中国青年何去何从的问题,直接针对话题进行分析。)

③“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青年》发刊词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白皮书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事例,全面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④当代中国青年人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卫国戍边战士,他们是“扎根泥土、懂得人民”的乡村振兴干部,他们是“白衣执甲、逆风前行”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当代青年的品质一:有担当,有定力,有胸怀。)

⑤鲁迅先生称赞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李大钊在国内首倡马克思主义时是29岁,毛泽东出席中共一大时年仅28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蛟龙”入海、“鲲龙”击水,“国之重器”的背后都离不开青年团队的智慧与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心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当代青年的品质二:心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425日,新时代领路人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寄语,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素材准备】

1.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虽然来自外部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与其嗟叹抱怨,不如奋起直追,有志青年大都会正视压力,用奋斗闯出自己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被小困难打败,时不时受“丧文化"所左右,显然不是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气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控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

2.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工作生活,尽管困难重重,但还得困中求变、难中求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靠灵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才能改变困境,过上好日子。看看身边,努力上进的比比皆是,青年人的奋发有为更让人肃然起敬。

3.“丧”“佛系”“躺平”并不意味着年轻人放弃自我,更多的是他们纾解焦虑的一种途径。放开视野,“躺平”其实也是一种调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正如国外有一批年轻人曾被贴上“垮掉的一代”的标签,但事实证明,那个年代、那些人并未垮掉,恰恰是对生命、对梦想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叛逆的尝试,推动着社会继续前进。一代代人在经历过一个阶段的迷惘探索后,最后还是回到积极向上的生活轨道上。从这个角度讲,“躺平”亦不过是这一段经历的注脚吧。

4.其实,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赶“躺平”时髦的年轻人只是过过嘴瘾,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敢真的躺平的。身为普通人,也最难“躺平”。我们要有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而职场的大多数境遇是不进则退的,奋力是逆水行舟时原地踏步的基本功。我们都要结婚生子,自己躺了,我们能要求孩子在起跑线上也躺了吗?还有父母,我们常常对他们报喜不报忧,不就是想让他们放心、觉得我们在外漂泊得还不错吗?如果我们仅仅是个自然人,自己做自己的主,躺就躺了,问题是老马在一百几十年前就说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标教材:

必修上第六单元

议论要有针对性

【教材回顾】

《师说》《反对党八股》《劝学》《拿来主义》的论证都极具针对性,它们具体针对什么问题展开了议论?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论述师道的内涵,具体体现:问题的针对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技巧的针对性——①对比论证古/今,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②引用论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③句读变化“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读者的针对性——李蟠天下读书人(“士大夫之族”)

《反对党八股》:针对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劝学》:针对普遍存在的人们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的现象。

《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中“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

论证思路

把问题说清楚,就离不开清晰的论证思路,我们看一下常规的论证思路有哪些——

《劝学》: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然后强调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与作用,接着从三个层次论证怎样学习。

《反对党八股》: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拿来主义》:“闭关”不行—“送去”不行—“送来”不行—只能拿来,即否定1—否定2—否定3—肯定。

解读什么是“议论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

1.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即学习提炼观点,表明看法,亦即学会提出论点,做到论点正确、集中、深刻。

2.有读者意识,提出的观点要能让读者理解、接受。

怎样使议论具有针对性

1.广举事例,挖掘意义

典例:邓小平同志说过,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40年风雷激荡,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强大的动力依靠人。小岗村“大包干”、汉正街“个体户”、果作屯“村民自治”敢为天下先为历史铭记;袁隆平一生执着“超级稻”,南仁东为“天眼”奉献毕生,见证创新报国的赤胆忠心……激扬改革开放精神,是为个人进步赋能、为国家发展蓄力的最好途径。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宏图待书的新画卷,为梦想

准备好了广阔舞台。

(李斌《让改革开放精神标识更鲜明》)

【点评】

这段文字是针对改革开放40几年的伟大意义这个问题发表议论的,文段列举了一系列事实,从正面角度阐述了改革开放精神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笔锋犀利,说理透辟

典例: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本身还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细数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专做那些看着漂亮、影响力大、能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在这种风气侵蚀下,搞形式成了彰显“积极作为”的一条捷径,“会干的不如会吹的”更成了一种潜规则,“干老实事,说老实话”的人反而吃亏,这无疑是恶劣的负面示范效应。

(张砥《警惕“泛化问责”背后的形式主义》)

【点评】

本段文字针对社会上一些人习惯大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引用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句子,还引用了“会干的不如会吹的”这样的俗语,说理透彻形象,从而让人们认识到了形式主义的危害,议论有针对性。

3.引用名言,佐证观点

典例: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点评】

作者引用了明代学者吴梦祥的话,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解决读书做学问是否应该有秘诀这个问题。这段话中的“皆须专心致志”说明读书做学问应有的正确态度,它说明读书做学问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痛下苦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可见,这个名句正是针对读书做学问是否应该有秘诀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典例:不如安静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呢喃——那些蛰伏在角落里的声音,或许才是灵魂的梵音,让你看淡很多悲伤,给予你更从容的力量。

如果你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那么他便真正的“失”了;如果你耿耿于怀于外在的成败,那么你离内心会愈来愈远;如果你甘于低头盲目追求当下,那么你会错过更多。春花秋月何时了。吟诗作赋,对酒当歌,谁不希望沉浸在诗意般的人生里?可是,执着的追求过后,恐怕只剩凄美的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低头盲目求索时,怎不抬头望一眼?望一眼辽阔的国土,天下的子民——那些生命中无法忘怀之轻,究竟辛酸了多少人的眼泪!

(《做自己必须敢于正视》)

【点评】

对于如何做真正的自己这个问题,第一段先从正面说理,告诉读者怎样做才是敢于正视自己;第二段从反面说理,列举了不敢于正视自己的许多表现。正反对比说理,全面深刻,对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技法指导】

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辩驳析理和逻辑推演。议论文如果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就会陷入随意散漫、泛泛而谈的状态,会缺乏犀利的力量和深刻性,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写作议论文,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呢?

一、针对现实问题发声

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就是指说理的关键在于要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学生写议论文,也需要刘勰所说的“时利而义贞”,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现实针对性。议论文要有情怀、有温度。这体现为对现实问题发声,针砭时弊、痛斥丑陋、路见不平、振臂一呼、为大义公道摇旗呐喊、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也。学生虽身在学校,也要心系天下,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敏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提炼话题、深入探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篇好的论述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

问题有现实意义,才有价值,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现实针对性。

古人的名作《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看似都在议论秦并六国的历史,其实都是从各自角度影射当时的现实问题。贾谊身为儒生,在《过秦论》中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出要以此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铺排宫中生活的极度奢靡,针对的是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苏洵创作《六国论》,则是针对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这些文章既体现了文人对社会弊病强烈的痛责,更是他们对民族国家深沉的热爱。

议论文要有情怀、有温度。这体现为对现实问题发声,针砭时弊、痛斥丑陋、路见不平、振臂一呼、为大义公道摇旗呐喊、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也。学生虽身在学校,也要心系天下,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敏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提炼话题、深入探讨。

例如,学过了《失街亭》,我们如果评评这件事,会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马谡当斩,我们不要像马谡那样犯骄傲的错误;马谡是好样的,他犯了错误,不脱逃,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诸葛亮难辞其咎,战斗失败主要是他用人不当造成的;诸葛亮值得学习,他能依法办事,不徇私情。如果认为在当前出了事就推脱责任的问题严重,就可谈马谡如何敢于承担责任;如果认为在当前有些干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问题严重,就可赞扬诸葛亮不徇私情。关注争论性的问题,有感而发,文章才有教育意义。

二、针对现实现象,努力出新

议论文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写作时,针对某种现实现象发表看法,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要敢于出新,不人云亦云。

在一篇题为“我也说说考试”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社会舆论声讨应试教育的一派热潮中,我们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又来到了。这几天,同学们几乎是见面就互相诉苦、痛骂考试,学习完全是在一种不想干、又不得不干的被动情绪下进行的。其实,我们可以对此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又有新鲜感地提出不同的认识:考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件挺好的事情。考试是给人以压力,可有点压力不是好事吗?我们本来懒得学习,经考试一压,都乖乖地去学了。数年后看看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东西,说不定还会感激考试呢!“文化大革命”时就是因为没有考试,才使得许多真正优秀的学子不能上大学深造呢。

三、针对问题深挖根源

发议论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透彻研讨,还要熟谙攻破论述的难点,挖掘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文化源流、道德、人性、信仰、法律等。这也就是刘勰所说的“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只有辨明根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文章分析问题停留在就事论事、证明推导的层面,论述就不痛不痒,缺乏切中时弊的痛快和当头棒喝的警醒。

如北京市高考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一篇考场作文的句子:“遥远从春秋和秦汉中走来的祖先们,千年前便是这样的呼喊;我们身后,一代代黄土地上的黄皮肤,还要在这样的呼喊中走下去。于是,老腔以其最真挚浓烈的情感,唤回了我们几要丢失的生命成色——农业的、土地的成色。

在久久的震撼中,我们的人生得以丰富完整,我们将自己投入大历史观的川流中,觅得内心的声音。

作者认为老腔令人震撼,不仅在于它散发着自然的原始野性,蕴藉着关中的文化气韵,更在于它传承了华夏的历史血脉与民族性格,文章论述逐层深入,说理透彻,见解不凡。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由结果到原因、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由自身到家国的推演过程,也就是深入分析。

四、针对观点展开论证

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常出现论述散漫游离、针对性不强的毛病。为了将道理阐述得深邃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要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文辞和思想统一,也就是所谓的“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

为了使论证与观点密切结合,写作时可有意识地将论据和观点的关键词对应。在题为《论青年精神》的文章里,作者这样阐述“青年精神”的意义:“青年精神,使得青年懂得为己之时代的国家作贡献。是辛亥革命中不惧牺牲之青年精神,奏起推翻专制统治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中敢于批判之青年精神,发出厘清传统文化之火光;是抗日战争中捍卫中华尊严之青年精神,使得江南塞北的青年不做亡国奴,坚持抗战到底……”

作者紧扣观点中的“已之时代”和“作贡献”,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三个论据加以证明,分别抓住三个时代青年精神的特点“不惧牺牲“敢于批判"和“捍卫中华尊严”",进行逐一对应的论述,使得论证有针对性,集中而锐利。

五、针对特定读者论述

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说:“凡是文章都以读者为对象,都有读者的预想。”这就是“写给谁看”的问题。学生要针对隐含读者的特点而写作,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说理。这样文章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才易于被读者接受。

如果读者的观点和自己相似,写作时要全面深入阐述持论的理由,使读者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楚明白。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读者,要具体详尽地分析原因,剖析错误观点的根源,揭批其危害。如果不明确读者的态度,则要推测其含糊或犹豫的原因,尽可能争取这部分读者的支持。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的作文题要求“‘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说明演讲的听者是世界青年。全国Ⅲ卷的作文题要求“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说明书信的阅读者是高一新生。因此,我们要合理想象未来读者的身份、立场和爱好、特点,选择他们更愿意接受的形式进行表达。

选择写作对象的同时,还要预想读者对文章抱有的阅读期待,分析他们的已知内容和未知重点,据此在论证方式、论据选择、语言措辞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读者乐于接受,也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