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并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做出阐释:"学生……得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语文课标》还将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及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作为12项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标》首次提及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出要设置导向任务,依托学习项目,将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项目式学习(PBL)由教育学家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他将学习者有显著目的的行为称为项目。巴克研究所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师生设计项目作品、完成项目任务就是问题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作为教和学的模式,语文项目式学习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对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本文以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探索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诵读吟咏,增强直觉思维
能力,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直觉,指没有经过分析、推理,凭着对相关现象的直观感觉而获得的观点。任何直觉思维都是人长久探究思考后面对类似现象或对立现象形成的本能性的判断、直觉性的联想或启发的思维方式,具有本能性、直接性、迅捷性等特征。当然,直觉思维理解事物本质的全面性、准确性未必够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敏捷性与准确性往往与思维主体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当这种直觉思维运用于语文学习,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即较为直接地、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看似神秘,其实它是学习主体长期对文字语言做分析理解、感悟体会后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本能的直接的反应能力。如果语感能力强,那么接触语言文字时,就会产生角度多样的、内蕴丰富的、正确性较高的语言直觉:能快速、敏捷地感知语义,深刻体味情感、感受意境,甚至能体会到新意在言外。反之则语义感知模糊,情感和意境体味不甚明了,甚至会曲解原意。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感训练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朗诵吟咏,则是培养语感的最重要的方法,尤其对文言文更是如此。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较大,与初中文言文相比,难度显著增大。但是出于考试等方面原因,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重串讲词句、重言轻文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且文言文距离当今时代较远,语言形式陌生,学生朗诵文言文的时间少,致使其文言语感普遍较差。如果学生长期诵读吟咏,就能逐步形成对文言字词的感受、对语句节奏的感知、对文章语脉的掌握等直觉;并且通过经常性的富有感情的诵读,也能逐渐形成敏锐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之共鸣的能力。
在文言文项目式学习中,以诵读方式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可以有如下组织形式:一是基于读之形式项目分类。读、粗读,一般由学生自主放声朗诵,初步感知文字及大意;范读、领读,一般由教师或优秀学生引领,其他学生跟读,感受语音轻重、语气急缓、语调高低、停顿长短,从而初步体味感情;精读、研读,一般是带着问题朗读,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分析形象、把握结构;品读、赏读,一般指带着鉴赏意味细读,要读出文章声韵美、情感美。二是基于读之内容项目分类。将教材文言文简单梳理,将其分类,可分为人物传记、古代叙事、山水游记、政论评议、抒情写志散文类等,并且适当补充课外同类文言读物。如此同类文章从文字到篇章结构等往往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学生在某时间段内集中诵读同类文章,能有效培养对此类文章的语言直觉。
二、析文入义,披文入情,
增强学习者形象思维能力,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语文中的形象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叙写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具有特定思想内涵、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景、景物、事物、人物等。形象思维就是通过已有形象来解决问题或由此联想、想象概括出新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其往往具有可感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征。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法去理解问题时,会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产生相似或相反之想象,形成灵活的迁移能力,故而可以锻炼提升思维灵活性之品质;另外,形象的创造及解读带有作者或读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及个性特征,甚至读者的阅读再创造之丰富远超作者之想象,可以提升思维独创性之品质。
《语文课标》对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取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语文学科具有浓郁的人文性,且文言文篇目大多形象鲜明,情感饱满,循文入义,披文入情,正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分析作品形象,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使对文本理解走向深层,情感产生共鸣,思维走向深刻:赞叹自然旖旎风光、体验人物起伏命运、品味人间喜怒、感受时代律动、触摸社会脉搏等。
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形象小专题作为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项目中运用形象思维分析文字运用之精确,品鉴形象刻画之鲜明,体会情感表达之微妙。以下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为例,设置小专题(见表1)。
表1 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之“增强形象思维能力”项目学习框架
三、比较质疑,辩证批判,
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语文课标》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为:辨识、分析、比照、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及文学现象,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看法等。在阅读中进行比较质疑、辩证分析、批判思考,正是高中生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形成认识的高阶思维形式。
例如,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时,主要将两种版本的教材做比照:注释、句式、文本删改、句读和标点的比较,此外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语句加工为四字格言赠送他人。他将教学置于典型的比较情境和真实的应用情境中,有识记、理解、加工、应用等充分的语言积累与建构,也包含着对比、分析、创造等丰富的思维训练,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大有益处。
又如,笔者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设置了比较几位"寡母与独子"的项目学习活动,通过比较、质疑、推理、辩证分析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见表2)。
表2 《孔雀东南飞》之"寡母与独子"项目比照学习框架
总之,在透彻理解语文学习思维内涵及特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品质提升,最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