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强调的学科实践,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

2024/9/2 15:50:47  阅读:22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把“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探索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的转型。但是,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对于如何落实“学科实践”感到困惑,面临一些困境。今天分享的文章中,相关学者、校长深入剖析“学科实践”的属性、特征及其实施路径,以期为广大教师廓清迷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01

议题一:作为核心素养时代的育人新范式,我们应如何理解“学科实践”,其具有哪些特征?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实践,按字面来理解,有着两重属性,一个是实践性,一个是学科性。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科实践是什么?由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最终都要落在学生学习上,因此从基本定位来说,学科实践实际上是新时代要倡导的、跟核心素养对应的一种学习活动或者说学习方式。

实践性学习,也叫具身学习、参与学习、亲身经历伴随学习。其核心就是参与、经历、体验、感悟。学科实践更能够体现核心素养时代的要求和学习的本性,更能够解放学生,把学生的各种潜力、能力以及身体所有的感知觉都发挥出来。

但是我们又不能宽泛地强调实践,而要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科实践要按学科的规律、特点、方式来开展,要体现学科特质的核心素养。如果离开了学科,实践就容易泛化、僵化。

实际上,学科实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要尽力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得。只要满足这一条,不管以什么形式开展,其实都属于学科实践。

只有对学科实践的本质性定位有了透彻的理解,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才不会跑偏,各地方和学校才能聚焦学科实践的基本要点去展开本土化、个性化的探索,然后再来交流各自的形式和经验。

车丽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学科实践是将学科知识、学科思想与学科活动相互统一的认知、思维、实践理性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在问题探究和实践操作中反思、重构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科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学科实践是学科知识与实践智慧的统一。在学科实践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将理论智慧投射于学科活动,在明晰各种行动方案及其可能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契合理性并提升学科素养的行为选择。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能够理解的言语方式阐释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行动中的反省思维将隐藏在学科知识中的技能、观念和德性内化并转化。

学科实践是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的统一。无论学科实践聚焦于认知、技能还是价值观目标,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将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有机结合。认知与应用在学科实践中是相伴而生、彼此促进的。脱离认知基础会导致现实应用机械化,而缺少现实应用的知识学习则会成为认知的负累。

学科实践是认知发展与人格建构的统一。综合性实践活动在促进认知发展的同时发挥着道德人格的建构作用,具有特定的教育价值,而学科实践是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最佳体现。

王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学科实践的第一个特征是情境性。首先要将学生带入学科问题解决的情境,让他们有机会像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创作与设计。

第二个特征是逼真性。既然学科实践是一种“类专家实践”,那么就要去看学生面对的问题、从事的探究、开展的协作、进行的交流在多大程度上逼近学科专家的真实实践。

第三个特征是文化性。不同学科的实践受到本学科文化的影响,例如科学和历史学科都有基于证据的推理这一实践,但这两门学科对于何为证据、证据从何而来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背后其实体现了不同学科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统、认识论信念、价值观与行事方式,因此,学生进行学科实践的过程就是体认学科文化的过程。

02

议题二:学科实践的实施方式、行动路径有哪些?

王美:

事实上,很难提出超越不同学科并得到普遍认可的学科实践样态,即便在同一门学科中,不同的学科专家对于学科实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当前一些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某些学科实践样态可以说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共同体经过讨论协商形成的阶段性共识,它们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工作者开展知识实践时的一套典型活动的集合。

例如,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提出了八大科学与工程实践,分别是提出问题和界定问题、开发和使用模型、计划和开展研究、分析和阐释数据、使用数学思维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参与基于证据的论证以及获取、评价和交流信息。

澳大利亚学前至高中(F10)数学课程标准将理解(Understanding)、流畅(Fluency)、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和推理(Reasoning)纳入数学学习,作为横跨数字和代数、测量和几何、统计和概率三个内容领域的四大数学实践样态。

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在探索的那些创新型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模型和案例,比如项目化学习、情境学习、基于模型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基于论证的学习、知识创建共同体、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等,都可以为我们设计、营建支持学生开展学科实践的活动和环境提供参考。

当然,不同的理论或模型所侧重的实践不同,例如:项目化学习更多聚焦于提出问题和框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协作与交流等实践;基于论证的学习更多聚焦于根据证据进行解释、论辩等相关的语言实践;知识创建共同体则更多聚焦于协作学习、知识生产与创建等实践。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实践发展目标或者不同的教学意图选择不同的设计模型和实施路径。

车丽娜:

学科实践的大致样态有以下几种——

概念应用的操作化实践。概念掌握的必要条件是借助感官或者特定仪器接触事物,感知其品性,分析其特征,经历其生成与变化过程。学科教学中的概念理解也是如此:学生需要经历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体验才能赋予文字符号以个人意义,才能在头脑中进行概念阐释与加工,发展认知想象和抽象思维。可操作化是学科概念成熟的标志,而为了达成对概念的整体认知,教师需要将成熟概念还原为可观察、可测评的具体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辨识概念、理解特征、掌握抽象知识。概念应用的操作化实践就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抽象的思维外显化的过程。

命题建构的验证性实践。命题建构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也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则,命题规则的掌握需要主体认知基础上的实践验证。例如,我们可以精确地阐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应用规则,并将这些规则无偏差地教给学生,但在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呈现上,遵循修辞表达规则的写作却因人而异并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命题规则的掌握依赖于人的反省思维,命题的建构除了命题规则的认识基础,还必须辅之以各种命题验证的实践。真正有价值的命题是在规则的验证性实践中形成的,经历了实践验证的规则认知甚至远远超越规则本身所包含的信息。

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设计新的问题情境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新情境的出现意味着原初知识的应用规则的失效。当原初的规则不能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时,就需要对当前知识及其应用规则进行情境性建构,整合新的有效信息来完善当前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新情境。这种探究性实践既包含知识和情境之间的相互调适,也包含知识应用规则的改变。当然,新情境中的探究性实践并不是毫无根据率性而为的,而是从已有知识和规则的范例出发,努力寻找当前情境与先前情境之间的“家族相似”,确定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因素构建理想的问题解决方案。

生活世界的创造性实践。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知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依靠生物本能、生活惯例,也不能依赖“往圣绝学”和科学真理,其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充分调动理性直觉乃至想象力,大胆假设并小心求证。在面对困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直到最后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智识、想象力、直觉等因素在关键环节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以相互整合、协同作用的方式推动着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校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缩影,学校课程需要帮助学生做好应对现实生活的准备。即便在简化和虚拟的生活情境中,教育问题的表达、学生的创造力表现也与生活世界同源同根、逻辑一致。学生通过有社会根源和社会功用的主动作业开始学习,这样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论智慧和直觉思维,也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关怀。这种主动作业的学科实践虽然不能确保学生获得边界清晰的学科知识和理性认识,甚至都不能启迪学生从哪里去寻找问题答案,但是,它能够给予学生直觉思维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够引领学生通过智识、直觉和想象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学生素质的发展来看,尽管获得知识与寻找答案非常重要,但具有社会关怀的实践创新却更加关键。

龚朱红(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学科实践是一种以知识理解为基础,以真实问题为驱动,以情境、任务、问题或项目为载体,以高阶思维参与为基本特征,持续性深入探究实践的学科学习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学科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迭代升级。

如何让这样的学习活动在小学课堂中落地?我们学校提出让学科实践“五进”课堂,即学科实践进目标、学科实践进内容、学科实践进活动、学科实践进作业、学科实践进评价。

学科实践进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形成性行为和表现性行为为依据进行编写,注重素养形成的主体性、活动性、过程性和形成性,即:面对什么情境、遭遇什么问题、实施什么项目、完成什么任务;通过怎样的活动,经历怎样的实践;形成怎样的核心素养(方向性素养、表现性素养),尽量使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素养可视、可见、可测。

学科实践进内容。这并不是简单的活动相加,而是根据学习认知规律和实践性学习原则,做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的内容重构。在教学中,着重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等通过学科实践活动表现出来,重点是重构和优化学科教学内容,以“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为四大载体,让教学内容从“僵化”(静态)走向“活化”(动态),让学习内容从“概念化、抽象化”转为“现场化、直观化”,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思起来、做起来······

学科实践进活动。体现为我们形成了校本化的基于学科实践的课堂教学范式,其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情境与任务—探究与交流—概括与提炼—迁移与拓展”。这一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学习特征,坚守以真实情境为导向的学习立场,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习得知识、到实践中去应用知识,注重在应用中检验、完善、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并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倡导学生形成“四个一”的学习样态:试一试(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做)、议一议(听你说、补充说、不同说)、用一用(学着用、拓展用、创新用)、评一评(评参与、评应用、评创意)。

学科实践进作业。我们提出了四类作业:准备型作业、过程型作业、考查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四类作业的内容及形式指向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类作业、跨学科类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某个学科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行亲身体验,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科实践进评价。我们遵循教学评一致的原则,强调评价从“学习结果”转向“问题解决”,从“定性”转向“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学的成效,更侧重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不但关注结果,还关注达成结果的过程、方式、方法,通过过程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结果,并用结果改进过程。我们采用三种评价类型:表现性评价,聚焦行为习惯;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总结性评价,聚焦知识、技能实践化应用。以此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改进功能,使之既直接指向素养养成,又具体指明各表现任务与标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驾护航。

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