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需要备教材,这已成为常识。但是,教师在备教材时需要分析教材的什么?对此,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却没有深究这个问题。由于道理上没有说清楚或未经教师掌握,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通过阅读大量的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教师集体备课,笔者发现,教师的教材分析主要是对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及其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这种分析存在以下问题:(1)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没有把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学材料,不能说明教材的来源和合理性;(2)局限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析,没有分析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其他教材要素,不能完整地理解教材;(3)对教材的分析停留在阅读、浏览的表层水平,没有深入到教材里面,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所依据的原理。由于对教材分析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孤立地肤浅地呈现知识点、脱离教材以及随意呈现教学内容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和认识肤浅,抓不住学习内容的本质和核心,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基于教材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教材分析要从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教材分析以及教材分析的具体内容,为教材分析提供教学论知识。
从教材的本质来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学参考资料、学具等教学材料。各门学科的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材料作出的具体设计,具体包括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作业设置等。教学参考资料是对教科书的揭示和补充说明。毋庸置疑,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应该以教科书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并参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分析。
一、对教材要素的分析
所谓教材要素分析,就是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特点。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承载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要素。从课程的角度分析教材的要素,教材要素包括教学目标与意图、教学内容及其编排呈现方式和作业检查方式。教材的要素分析需要教师参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相应要求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这些要素的特点。
下面,笔者以初中语文《陋室铭》一课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教材要素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科书里的一篇文言文。我们参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语文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内容编排、呈现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如下分析比较。
1
(一)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细化教科书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课标关于目标的要求具有宏观性和概括性,而教科书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则具有微观性和具体操作性。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落实。例如,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是: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课文的内容知识、阅读方法知识、表达方法知识,达到理解、欣赏、评价和背诵的程度。教科书对本篇文言文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程度的规定是: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思想,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认识《陋室铭》创作的社会背景,掌握诵读的要求,达到背诵程度。可以说,课标的目标要求为教科书目标的达成指明了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目标要求,教师在确定《陋室铭》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时,应注重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目标。当然,如果说课程目标和教科书的目标只是指出了大方向,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则需要依据大方向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
2
(二)据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
的编排要求来设计教科书内容
通过上述比较,笔者发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对文言文选文的要求体现了经典性(名家名篇、语言文字的典范性、思想感情的激励性)和浅易性(简单的诗文,不是古书,文学名著,与现代文相差不远,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能够知其大意)的要求。这提醒教师在教材内容处理上侧重文章内容及其思想感情的鉴赏,不要增加文言文内容的难度。
从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看,《陋室铭》这篇文言文中承载了写作背景知识、文体知识(铭文)、课文表达的内容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知识,文言词法(实词、虚词)、句法知识、表达手法知识(托物言志等)、诵读方法知识等。可以教的内容很多,而教材规定的时间是一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需要教什么、不教什么?根据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侧重在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背景、诵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上下工夫,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文言词法、句法知识上。
值得一提的是,课标强调内容的整合,注重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等整体素养的提高;教科书的组织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阅读能力发展水平为线索,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这提醒教师在教科书内容处理上,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主张按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安排教学内容,注重语言知识的综合。
3
(三)依据课程标准的
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
不言而喻,课程标准关于呈现内容的要求,决定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教科书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呈现总体上制约或影响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在教学步骤上,主张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贯通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探究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与思考,避免因串讲串问和逐句翻译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4
(四)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评价方式的比较
通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比较,笔者发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都要求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不同的是,课标不考察学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教科书要求考察学生对虚词“之”字的用法的理解。这提醒教师在教学效果的检查上,应重点围绕学生对课文整体的背诵积累和文言字词的积累来进行,争取让学生学一篇会一篇。
二、对教材关系的分析
所谓教材关系的分析,就是指对教材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把握要素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发现并消除要素之间的冲突。
教材的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从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目标决定实施途径和方法。因此,教材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应该与教材的目标保持一致。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教学方式应该服从教材内容的性质,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
以《陋室铭》一课为例来说明如何对教材要素进行关系分析。笔者先把教材规定的内容和掌握的要求以表5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表5可以看出,教材规定,通过《陋室铭》一课的学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诵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文章的体裁、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达手法以及个别文言实词和虚词,鉴赏评价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主张淡化文言知识,突出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这符合课标的规定。从教学的要求来看,建议学生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分析评价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这与教材规定也是一致的。
从教材规定的目标与建议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看,教材目标起到了导教、导测量的作用。
从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来看,教材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文体知识,词法和句法知识,诵读方法知识、写作手法和文章情感等不同的成分。要习得这些不同的知识,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背景知识和文体知识可以通过学生查资料和教师讲解来获得,诵读方法需要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来掌握,文章思想和情感需要通过学生探究体验来获得。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只是强调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阅读,没有对知识进行分类,揭示不同类型知识所需要的具体学习方式。对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学习方式时应进一步思考和处理。
三、对教材组织原理的分析
对教材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走进教材,正确解读教材。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对教材的组织原理进行分析,弄清楚教材的各组成部分设计安排的依据,看这些依据是否合理,从而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要求。
从教材教学目标设计所依据的原理来看,教材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三维教学目标分类说的提出,是针对以往教学注重“双基”、忽视学生情感,注重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弊端提出来的。从纠偏的角度看,有现实针对性。但是,从逻辑分类的角度看,三维无法并列,一体的关系也难以说清楚。从学习心理学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来看,三维的分类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好操作。因此,在教材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根据合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来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特定内容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的要素应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过程和方法不属于学习结果,不应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根据修订的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认知过程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依照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制定教材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明确应教给学生何种知识,学生对每种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何种程度。
从教材设计所依据的原理来看,教材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现实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需要。教材之所以选择文言文内容,并且突出文言文的地位,这主要是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和学生发展角度来考虑的。旨在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之所以淡化文言词法句法的古汉语语言知识,是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用文言文说话和写作,文言文已经失去了现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在内容的分类上,从理论上讲,教材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成分。语文教科书中课文内容来自作品,它并不直接显现作品内容,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实现从作品内容向教材内容的转化。但是,教材编写者并没有说明课文应包括哪些内容成分,这些内容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此,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应该了解教材内容设计的需要,明确教材内容成分之间的关系,知晓从作品内容向教材内容转化的路径与过程。这是有效组织教材内容与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从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的原理看,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有学科知识逻辑组织和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两种。前者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递,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后者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但容易停留在感性经验,不利于学生认识提升。理想的做法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明线,以活动或主题为组织单元,以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为暗线,这说明,语文教材是按照活动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线索来组织的。同时,为了避免忽视语言和语法知识,语文教材把语言和语法知识点分散到单元,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在课文后面。这体现了语文教材突出语言能力训练为主、语言知识为辅或工具的编排思想。但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如何有机统一,教材没有对教师和学生作出清楚地说明和导引。另外,从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看,体现学生发展的要求,教材安排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安排了五篇文言文,分别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魏学洢的《核舟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这些篇文章涉及不同历史时期(东晋、唐朝、北宋、清朝、唐朝),不同文体(记、铭、说、诗歌),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社会理想,人生志向,工艺作品)。它们之间的顺序安排的依据是什么?教材和教参没有作出说明。从难易程度来看,短文两篇和诗歌难度要低,应该排在前面,从主题相关性来看,《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都反映社会理想,放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比较学习。
从教材的组织原理来看,教材内容有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知识类型有不同的习得过程和条件。从语文教材内容看,语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文课文里包含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文字知识内容和文章内容知识(表达的思想感情)。字词属于符号学习,对字词的学习需要弄清音、形、意,需要通过直观来理解,通过诵读、默写来积累;句子由字词组成,反映了字词之间的关系,属于规则学习,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让学生观察发现语言规则;段篇由句子构成,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需要在分析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联系上下文和文章整体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感态度学习,需要学生在体验基础上进行鉴赏和表达交流。语文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该考虑到语文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和语文学习内容的差异性,根据语文内容的性质和语文学习结果的分类,设计体现语文课学科特性的差异化的呈现方式。现行的语文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主要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没有反映出语文学科学习方式与其他学科学习方式的特殊性,没有反映出语文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语文教师在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从教材的评价设计体现的原理来看,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运用测验、观察、访谈等定量定性的方法来收集资料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的价值合理性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学评价的目标合理性体现在结果的分类与测量,教学评价手段的合理性体现在定量定性科学方法的运用。从语文教材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来看,教材要求学生背诵与默写课文,分析“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子的含义,辨析短文两篇中“之”字的用法。背诵、默写测的是学生的记忆水平,分析、辨析测的是学生的分析水平。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由此来看,语文教材对《陋室铭》的教学评价重点在记忆和分析层次,缺少评价层次的设计。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教学突出文章思想情感的要求不太一致。这需要语文教师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评价设计活动中,突出情感教学目标。
总之,教材分析包括对教科书的主体分析和对课程标准的依据分析;教材分析应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蕴含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要素进行层次上的分析,①弄清楚两者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教材分析应揭示教材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并消除它们之间的冲突;教材分析应对教材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要素背后依据原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并作出改进;对教材内容进行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分析,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超越教材,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