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

2024/8/29 17:17:22  阅读:23 发布者:

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

中学生群体里流传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为什么会让学生感到畏惧?一则因为文言的语体形式让学生感到陌生,简而言之,学生读不懂;二则因为文言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让学生感到隔膜,简而言之,学生不想读。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形式是文言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教好文言文,让学生亲近、喜欢、学好文言文,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何教好文言文?关键要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何谓动起来?从教的角度而言,是让课堂灵动起来;从学的角度而言,是让学生活动起来。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读书有三到,即心到、口到、眼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仿而言之,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有三动,谓口动、手动、心动。

01

口动

所谓口动,就是要重视朗读教学。文言文具有浓厚的音乐性,常借助声韵表达思想情感、传递气韵精神,故而“因声求气”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法门。正如“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在《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书》中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他在同书中又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在姚鼐看来,只看不读,只用眼不动口,是不能领略文言文的精义的。他的这番言论可以说是他自己作文、读文的切身体会,在后世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今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针对初中生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言,文言文的音乐性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初中生思维活跃发散,朗读能搭建桥梁,聚焦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涵泳其中,从而品味出文章真义。

02

手动

所谓手动,就是要学生动起笔来。动笔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文本深度阅读的过程。古代的读书人重视在阅读中动笔,如圈点、批注,圈点中有空心圈、实心点,有红色圈点、墨色圈点,另外古书制作中天头地脚都留得比较宽裕,就是为了方便读书人批注。圈点、批注本是阅读中的自然行为,读到会心处、感动处、共鸣处,自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将心中的感发宣之于口、书之以笔。而当圈点、批注成为一种阅读教学法的时候,其实就是教师引导、促进学生思考、证入的支架。

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中的“动起笔”又不只是圈点、批注这两端,教师应该挖掘出更为活泼丰富的动笔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比如笔者在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时,让学生动笔画出姚鼐登泰山的路线图,画出姚鼐观日出的时间轴,正是在这样的动笔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产生了疑问,激发了思考。概而言之,教师不妨在动笔活动设计上多下功夫,努力让学生动起笔,这样思维也容易动起来。

03

心动

所谓心动,就是让学生感动与思辨,对文言文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近之感,形成理性认知。不管是口动还是手动,最终要促成心动,正如朱熹“三到”说中强调“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那么也可以说在教学的“三动”中,心动最为关键。因时代的变迁,学生对文言文中传递的古人情感已有隔膜,教师如何搭设支架,激发想象,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形成共鸣?同时,学生对文言文中传达的文化观念也不尽认同,教师如何巧设问题,触发思辨,搭建解决疑点的问题链,对传统文化形成辩证理性的认知?以上这些都考验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挖掘更多手段,丰富口动与手动的内涵。

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让学生的口动手动心动起来,让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这或许是解决学生“不想读”“读不懂”文言文的可行之路。

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