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传统学生观相比,新时代教师的学生观:
更加注重学生的生命特性、生活特性、发展特性和差异特性,善于从生命的角度动态来看待学生,认为学生是活在世界上独立的人,并且是未完成的个体。
主张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认同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
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成长经验和社会参与往往被忽略。很多时候,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出于责任将知识呈点状分散地“倾囊相授”,却没有顾及学生的真实生活,也没有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因此,学生在经历长时间的学习之后,走出课堂,回归生活,会产生迷茫和困惑:“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又能干什么?”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所经历的成长,似乎与整个世界无法交融,面对现实问题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去面对和解决,从而导致了“学习无用论”。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新定位“学生观”,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学生:
其一,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其二,学生是处在由各种复杂关系构成的“生活世界”中的人。
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习回归学生生活,关联学生经验和社会需求,注重学习的实践性,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不断在知识结构化的建构中培养其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是动态发展中的人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这种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教育应当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避免揠苗助长,导致“教育成人化”。
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存在不平衡性,体现为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或者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时期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因此,教师看待学生不能以当下学生表现做出简单的“标签化”,而应该坚信学生一定是“成长的学生”,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不以埋头刷题来拼时间、拼身体,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是否有长足兴趣、生活是否感受到幸福快乐、身心是否健康阳光等方面来作为高质量的重要表征,并不断给予信任和鼓励,发现和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能力,并给予学生耐心呵护、科学指引,帮助学生“开花结果”。
三
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独立意义的完整的人,其精神意志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
首先,从群体角度来看,男女性别之间就存在自然差异,性别不同则会产生其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在不同领域中不断成长,有所成就。
电影《来自星星的孩子》中,主人公是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小男孩,却患有阅读障碍症,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及格,一度成为大家眼中的“另类”,被人嘲笑。后来遇见了尝试去懂他、理解他、释放他天性的尼克老师,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并荣获第一名,最终获得自信和成长。可见,只要教师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在学生身上都能绽放奇迹。
当然,教师还应该把孩子看作孩子,不能以成人的视角、观念和经验来思考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和想法,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时常会忽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一厢情愿地认为“灌输式”的教育可代替学生完成一切,导致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凡事都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缺乏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终极目标,强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强化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认识年月日》一课中,一名教师摒弃知识性的阐述,采用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妈妈答应小林生日那天送一本画册给他,小林非常期待。今天是3月21日,小林的生日是6月18日。算一算,小林还要过多少天才能过生日呢?”
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表、补充古罗马人设置月份的相关知识,了解大月、小月及二月的特殊性,最后采用拳头记忆法(如图1-1所示)、制作日历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教育是关系国家根基和未来的事,一切教育工作均为学生服务。新时代的教育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就要求教师眼中有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