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思辨性班会课建构的四点实践思考

2024/8/28 8:45:42  阅读:31 发布者:

所谓思辨性班会,就是要让课堂有思维的火花,遵循严密的思维逻辑,就生活化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辨析,从而获得道德价值和判断的新认知。(个人定义)

一是巧妙挖掘道德生活。

我们都知道,班会课聚焦学生生活真实问题,是一个根本出发点。“以小见大”是必须遵循的大逻辑,设计时老师要充分挖掘在最近发展区中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在具体的情境中看到学生道德发展的可塑性,做到班会主题根植学生生活,班会目标为学生道德发展服务,实现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比如,《一次课间闲谈引发的家国之思》,聚焦学生课间的一次聊天,小学生与国家大事有没有联系?从而延伸出道德思辨的可能性。

二是巧妙洞悉认知事实。

既然是道德问题,一定会在具体场景和个体站位中产生偏差,这样的偏差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设计原点。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先回归生活,回到道德发生的场景中,用网格化的分析剥离其中的认知事实,从而让学生明白道德判断的不同,是源于人事物和情境的偏差,为后续重塑道德认知打下基础。比如《小规则,大学问》,老师借助表格,定位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角色,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不同认知,暗线在指导学生用“理性严谨”的方法分析道德问题。

三是巧妙设置价值冲突。

思辨班会课,老师一定要想清楚,我们要引导学生“思”什么?“辩”什么?精准的寻找到最有价值的“两难”冲突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搭建课堂思辨的支架,学生有话说,能说精彩,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推动课堂的精彩生成。这样的“两难”一是普适的认知与个性的差异冲突,二是现实生活主流判断的明显对立。比如,公共规则与个体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紧扣冲突,立足生活,学生才会有真正的价值表达。

四是巧妙遵循思辨逻辑。

“思”到“辩”,老师必须要建构这样的思辨性班会课逻辑:剖析现象——发现矛盾——探究原因——辨析可能——尝试重构——价值归纳。当然,仅仅是个人观点。思辨的意义是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去认识人性道德的清浊,去建立自我道德塔楼。引导学生去解析一个道德问题,实质是在教会学生认识一类道德生活。

自荣老师的有光课堂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