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核心就是改课
2024/8/26 11:04:30 阅读:39 发布者: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理念。古人云:“教有长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着重强调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教育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做到提前熟悉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其背景、兴趣、成长经历和能力水平。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活动潜能;要注重差异教育。基于学生实际差异,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课前提供不同层次预习案将学习前置,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提前学习部分内容。课中注重小组学习交流,让不同层次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学习收获,以互助活动促进协作学习。课后给予个别辅导和情感支持,提升学习兴趣。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速度;要应用个性评估。教师要详细了解学情我觉得个性评估是关键,可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关注课堂反应情况,小组合作状态,作业完成状况,展示交流频次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通过个性化评估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这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兴趣和自信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措施。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句子更多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它蕴含着特别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强调了对每个学生的热爱与关注,倡导以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着重强调教育普及和个性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论其社会地位、出身背景或其他条件如何。这一思想呼唤教育工作者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着重强调要量身定制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潜能。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优势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通过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可选择合适的教材、方法和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着重强调要体现责任与智慧。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怀关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运用智慧灵活应对学生差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帮助学生面对未来各种挑战。
谁改变了课堂谁就改变了教育是关键。改变了课堂就能真正改变教育,以往的课堂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核心提出问题,以教师为核心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让整个课堂放手给孩子,让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解决问题。冯先生指出,一节好课是为了教而不教,好课,功夫在课外。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发声、课中讨论提问、合作探究发声、展示成果发声、生成物发声,让学生学会有效预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一节好课,不能仅仅是知识点的教学,更是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改变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真正主人,让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能够真正生长发芽,让教育质量能真正支援起国家对创新的需求,让阅读、质疑、合作、展示在自觉中生成发生。新课改强调“师查学情,方可因材施教”,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强调“学习之法即为教学之法门”。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课堂。教育之变关键点是变在课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内容适合,人的发展是在最近的发展区里实现的,教育者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标高在哪里?如果逻辑智慧不是强势智慧,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抓到的目标才是适合的目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方法合适。在常规课堂中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是一种被动课堂,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围绕知识积累发展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这样的课堂就是能动课堂。在当下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总分。但学生的幸福人生并不是由总分决定。幸福人生离不开三种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有效表达的能力,能够同时发展这三种能力的课堂才是功德无量的。
课改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教为不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等四大愿景。如何上好一节课?冯教授不仅从技术层面的三个维度告诉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更从道德层面告诉了教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的教育。读书学习不只为获得行动指引,更是借鉴成功之经验,树立课改之信心。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还要回到原点,走好出发的一公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转自名校长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